戲曲視窗 上期說高山劇場能否重新定位,要看高山劇場「內」、「外」員工是否通力合作,相信大部分的讀者也會莫名其妙,所以有必要解說一下。
高山劇場是高山道公園的一部分。公園除了劇場外,還設有足球場、網球場和園藝設施。根據康文署內部分工,文化事務部演藝科負責制定、統籌及推展文化和娛樂節目及活動,監督所有政府表演場地的管理工作,以及策劃新表演場地;而負責規劃、提供和管理康樂設施,舉辦康體活動和推廣體育,提供園藝、美化環境、樹藝及動物園服務則屬康樂事務部屬下三個科別的工作範疇。我沒問過有關部門高山劇場的管理有沒有破格的安排,但從過往開會討論改善高山劇場(其實是高山道公園)的行人通道設施時,高山劇場的代表經常提到涉及劇場以外的範圍須和別組溝通的情況來推測,高山劇場的「內」、「外」明顯地是由不同的組別負責。這也是非常合理的分工,管理劇場畢竟不同於管理足球場、網球場和園藝設施,專業分工,理所當然。我說高山劇場重新定位要「內」、「外」員工通力合作的原因,是因為我想重提舊議,把高山道公園打造成主題公園—「香港粵劇公園」。為甚麼說是舊議呢?在開始改善高山劇場設施時,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主席周振基曾經提議在園圃範圍放置和粵劇相關的擺設以作裝飾,使觀眾未入場已有身在梨園的感覺,只是後來獲悉如果涉及劇場以外範疇的變動,需時更長,為了使改善工程盡快上馬,「高山變梨園」的構思就只能作罷。
應為高山加添戲曲特色
可是上月視察高山劇場改善工程的場合,我和委員之一九龍城區議員尹才榜談起為高山道公園加添點戲曲特色時,見解竟然不謀而合,他還透露區議會內不乏支持者。其實,把高山劇場變成本港粵劇重點表演場地,是前朝市政局於1996年改裝高山劇場成全室內空調劇院的理想。除了劇場本身,外圍環境也很重要,在有蓋行人梯級、行人電梯、新館相繼落成後,公園裡擺放些有戲曲味道的裝置,例如香港粵劇殿堂級紅伶或著名粵劇人物的雕塑,配合新館大堂擺放戲服、面譜、劇照等物件,已經很有粵劇氣氛。如果康文署能夠花多點錢請專家計劃一套以香港粵劇為主題、結合傳統戲曲和現代雕塑藝術的裝置計劃,高山道公園便會變得不簡單。
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