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資立法緊鑼密鼓,勞資雙方對「同意立法」分歧縮窄,但最低工資水平的分歧卻極大,勞工界要求不能低過33元,僱主則推算如果「最低線」定在32元,就將令17萬人失業。政壇高人坦言,雙方說法都不無道理,其中暴露的,是本港作為高度開放經濟體、基層勞動力市場卻相當封閉的結構性困局。見到近日在內地建「港人子弟學校」已非空中樓閣,有工業界中人亦發揮想像力,大膽建議特區政府可在內地尋訪適當地點,興建港式管理的「港人工業園」,並規定優先聘請香港勞工,相信可吸納一部分流動性低的年輕「三低」勞工。
經濟開放 勞動市場封閉
香港「去工業化」早成定局,當局投入大量資源搞再培訓,但收效始終有限,政壇高人直接點出其中的弔詭之處:製造業北移後所衍生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僅靠發展金融、旅遊、物流、工商業4大支柱產業,乃至當局力推的6大優勢產業,都無法解決:「香港係開放社會、國際都會,偏偏有一個部分封閉的勞動力市場,高素質人才固然『來去自由』,但低學歷、低技術工人卻困在香港狹窄的就業市場內,無路可走、無處可去、無工可揀,流動性奇低,人才供求結構失衡,開放經濟與封閉勞動力市場的矛盾,亦令香港在走向知識型經濟的道路上,平添包袱。」
製造業北移 勞動力未跟隨
政壇高人進一步由倫敦、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歷程,闡釋「香港困局」,蓋倫敦、紐約產業升級的過程中,製造業轉移到周邊成本較低的衛星城市,大批工人也順勢「遷移」﹔香港雖製造業北移,卻因社會體制及其他制度因素,乃至現實的工資水平差異等問題,勞動力未能跟隨產業向外流動。
如此矛盾,結果就是大家現在看到的:「大家隋P一個市場,塘水滾塘魚,結果良幣驅逐劣幣,經過一輪殘酷匯汰弱留強,三低工人好難搵到出路,想去第二度打份工,D人工可能仲低過留係香港v綜援,搞到個個冇晒動力,加上每年都有一大批年輕人加入就業市場,但個市場又冇適合佢地匯工,呢個死結真係好難解!」
北上建港人工業園 港式管理
新年度施政報告發表在即,自明與一班工業界朋友討論起六大優勢產業,有老友「忽發奇想」,冒著被笑「傻更更」的「風險」獻策,笑說香港要創造勞動密集職位也並非無計可施,重點在於思維要突破邊境界限,考慮通過政府行為實現「跨境就業」。
他直言,以前有人提議在內地建「港人子弟學校」也被嘲為異想天開,或被批評「冇必要」,事實卻印證此措施既可行亦有實際需求:「同理可證,若果特區政府陲鉿畟I樣製造就業時,將觸角放遠D,隊漲a選擇一個地方開辦港人工業園,制定一套可操作匯港式管理模式,同時要求企業優先聘用香港工人,或者可以為呢批坐困雁輕銇袕狺u搵到新匯發展腹地!」
須是政府行為 向中央爭取
自明質疑內地工資水平未必吸引,癥結點又回到「v綜援好過打工」上,工業界老友則認為這個想法「太灰」:「香港人素來勤奮、上進,D後生仔係唔係唔肯做洁A而係香港冇適合匯玵q佢地做,如果D人工可以定隊漲a有關省市和香港人工匯中位數,再提供一D其他誘因,相信班後生仔會肯去試,去搵佢地自己匯發展空間同機會。」不過,老友亦坦言:「要去內地起港人工業園,並吸引港資進駐,肯定係政府行為,唔係靠鼓勵就做到,要政府夠魄力,有前瞻性戰略眼光,當然更要爭取中央支持。」
老友的建議爭議性頗大,但自明三思後覺得「all things are possible」(凡事有可能),大膽假設,小心驗證,政府當局應可參詳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