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神州 從今年2月圓明園流失文物鼠、兔首銅像分別拍出1,400萬歐元天價,到今次乾隆玉璽較底價高出近7倍,以逾4,500萬港元成交,中國流失文物屢遭拍賣無不牽動着海內外華人的心。一方面,國人對此行徑扼腕嘆息,憤怒聲討;另一方面,拍賣價格節節攀升,屢創新高,不禁讓人驚訝,是誰在炒熱中國文物?
答案的確很無奈。蘇富比中國藝術品部高層人士透露,在國際重大拍賣會上,中國買家競拍成交價格非常之高。據報道,中國內地新富已成為競拍中國文物的主力軍。
事實上,多位權威文物專家曾直言,這些文物的實際價值遠低於拍賣價格,之所以能不斷拍出天價,正是外國人利用中國人購寶心切,從中漁利。而用錢買回,等於變相承認外國掠奪的合法性,亦不利未來索回文物。因此,國人在愛國愛寶之餘,更要保持清醒頭腦,通過「冷處理」,讓這些流失文物相對「貶值」,將更利於國寶回歸。 ■鑫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