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內地須留意結構性通脹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11-12]     我要評論

國家統計局昨天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下降0.5%,比上月降幅縮小0.3個百分點;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5.8%,比上月降幅縮小1.2個百分點。內地通縮數字不斷減少,意味茬q脹預期和通脹壓力均已加強,內地因全球金融危機而緩解的結構性通脹,捲土重來只是遲早的事,而且中國極有可能是全球通脹最早重來的國家。對於結構性通脹的挑戰,內地必須設計一個結構性的而非周期性的應對之策。香港與民生相關的通脹,主要由內地輸入,港府須未雨綢繆,做好準備措施,減低通脹對民生的衝擊。 

就目前情況看,中國經濟回升,全年成功「保八」已成定局,社會關注焦點轉移至通脹預期。但內地經濟復甦基礎尚不穩固,包括外需不足,出口仍在減少,只是減幅收窄,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角還未從政府轉向民間等。因此,中國不僅不輕言退市,而且一再呼籲各國仍要堅持刺激經濟。在中國復甦基礎不穩和歐美經濟仍然疲弱的情況下,中國目前由通縮變為通脹有一個過渡期,但通脹預期卻越來越強烈。

內地今年以來天量的貨幣供應,之所以未造成立竿見影的通脹,是由於內地股市及樓市吸納了相當一部分信貸資金。但資產價格的飆升,傳遞到一般商品的價格上漲,只是時間問題。更重要的是,全球金融危機雖然使通脹壓力緩解,但對中國而言不過是周期性的緩解,而不是結構性的緩解。中國是能源密集型、原材料密集型、勞動力密集型的經濟體系,這種經濟結構,在美元不斷貶值、國際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揚的情況下,令中國承受了巨大的輸入型通脹壓力。

通脹並不僅僅是民生問題,也是關乎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中國經濟不可能永遠維持低價發展模式,不能永遠幫助他國抑制通脹,自己卻輸入通脹,傷害中國經濟本身。中國不能永遠為世界打工,只有進行經濟轉型和升級,轉向內需為主導,中國的勞動力才能隨虒g濟發展而獲得正確的價值體現。

本港大部分糧食和日用品供應都依賴內地進口,內地與民生相關的通脹,必定對本港民生造成衝擊。加上港幣與美元掛u,美元貶值會進一步加劇本港通脹。當局如何因應通脹調整政策以保民生,避免因通脹造成更大民怨,將是一個艱難的政治課題。當局雖已改變向基層派糖政策,但如果通脹來臨,打工仔工資升幅難追通脹的情況下,重新考慮針對通脹推出一定的紓緩方案,仍有必要。

相關新聞
填補法律漏洞 加快難民甄別
內地須留意結構性通脹
樓市處於拉鋸期
冷眼向洋:中國貸款非洲 西方酸葡萄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