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經濟持續回暖,10月份各零售類別的銷售額幾近全線上升,總銷貨額錄得228億元,按年升9.8%,為過去5年來10月份最高的金額。本港零售數字錄得顯著升幅,一是由於熱錢大量流入,推升資產市場,市民在財富效應帶動下願意增加消費;二是內地旅客持續增長,為內需市場提供支持。在外圍環境仍無起色之際,內需市場好景有助抵銷外貿的不景氣。不過,這一輪內需市場的小陽春,主要還是外因推動,本港實體經濟復甦仍然緩慢。當局應加大力度推出刺激經濟措施,創造更多就業,以保持復甦勢頭。
自去年至今,已有逾5000億熱錢流入本港,大部分都投入到股市樓市之上,推動資產市場近8個月不間斷地上升。股市樓市暢旺令市民資產水漲船高,刺激消費意慾,各種消費品如化妝品、衣物銷售等都直接受惠。同時,中央接連放寬內地旅客來港限制,大批消費能力較高的內地旅客絡繹不絕來港。旅發局統計顯示,內地遊客人均消費高達4900元。他們來港除了觀光外,主要還是消費購物,為內需市場提供了源源不絕的活水。此外,去年10月正是金融海嘯肇始之時,零售基數較低。各種原因催使下,令到今年10月份的數據更顯標青。
零售數字亮麗固然可喜,但不代表實體經濟可以安枕無憂。外貿一直是本港經濟的一大引擎,但由於歐美經濟未見起色,本港的外貿數據仍然疲弱。失業雖然止住跌勢,但仍處近年高位,多項大型基建又遇到不少阻滯,說明本港實體經濟復甦之路仍然漫長。雖然內需在熱錢及內地旅客的帶動下保持強勁,但內需始終與實體經濟息息相關,如果實體經濟一日未能回復動力,內需市場的好景仍缺乏穩固支持。所以,當局既要看到經濟轉好的訊號,更要看到其中的隱憂,尤其是熱錢總會有撤走的一日,所以,當局更應藉着現時經濟初步回穩,息口低水的良機,加大振興經濟力度,盡快上馬各項基建,為經濟復甦奠下穩固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