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舉行東亞運創造辦賽新模式。資料圖片
「不奢華但出色」是香港東道主的目標。在場地設施方面,節儉實用的理念被發揮到了極致。本屆東亞運項目數達到歷史最多的22個,包括開閉幕式和媒體中心在內的總共24個場地中,只有兩個是新建的,其餘都是翻修或租用原有設施。香港特區政府在這方面投入10億港幣,其中4億元用於興建承辦田徑比賽的將軍澳運動場。
該運動場位於新界一個新興社區,配套設施方面正缺一個運動場。由於賽後這裡主要用以社區居民日常活動和學校舉辦運動會,因此看台只設了3,500個固定座位,另有1,500個臨時座位。另一個新建場館—國際小輪車場則由政府出地、香港賽馬會出資建造,賽後正好滿足香港單車隊和日益增加的業餘愛好者的訓練需求。
儘管場地數目創東亞運歷史新高,但令諸多綜合性運動會頭痛的賽後利用問題,在這裡並不存在。住宿交通安排更凸顯「香港特色」。由於賽場分散在港島、九龍、新界,約2,300運動員以及代表團成員絕大部分按項目就近入住酒店,不僅充分利用了豐富的酒店資源,而且棘手的交通問題也迎刃而解。
「水陸兩棲」開幕式成精髓
最體現「香港模式」之精髓的要數「水陸兩棲」的開幕式。如果走常規路線,本屆東亞運開幕式只能在可容納4萬人的香港大球場舉行,但如此縱有再多小亮點也註定會淹沒在眾多規格更高、影響力更甚的綜合性運動會開幕典禮之中。於是,香港選擇了顛覆傳統的「水上開幕式」,整個創意令人拍案叫絕——將偌大的維多利亞港作為舞台,把「東方之珠」最華彩的一面展現在世人面前。整個開幕式投入4,000萬港元,可算省錢又出彩的典範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