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為監控大橋結構,現代橋樑均會在橋身安裝電子感測器,以傳送溫度、風化程度等信息。但感測器每1至2年要更換電池,帶來大量電池垃圾,若未來採用換能器,可大大減少環境污染。
廖維新指,雖然每次從振動能收集到的電量並不多,但應用範圍十分廣泛,包括人們在運動時採用的健康監察器,新建築物安裝的狀況檢測器等,均可取代電池自給自足供電。
MP3機讀卡器均可應用
他舉每日車水馬龍的香港青馬大橋為例,大橋全程現有約900個電子感測器,傳送橋身溫度、風化程度、及結構正常與否等信息,由於大橋產生大量振動能,透過新的高效換能器將之轉化成電力,便可省去所需的近千顆電池,「而且電池每1、2年便要棄舊換新,換能器卻能用至少15年,大大減少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
而電子產品的微型化趨勢及社會環保意識的提升,都為收集振動能供電開拓發展空間。廖維新表示,10多年前如MP3、讀卡器等電子產品體積大,耗電量亦多,需要極之強烈且頻密地振動才能提供足夠的電力,並非現實能做到,學界幾乎沒有人願深入探討有關議題。
01年至今獲300萬經費
但隨着科技發達,產品越見小巧,近年吸引科學界越來越多人關注收集振動能的研究及發展。
他續指,香港政府近年對環境、再生能源等方面愈加重視,也讓其科研工作備受關注,01年至今,已獲得校內外的經費約300萬元,發展其換能品的項目,更已初步見成果。
有關高效換能器已快將達至廣泛應用機會,廖維新表示,在實驗室內因需要獲取精細數據,材料及細節都較講究,但換能器的成本亦只約200港元,「若未來可大量生產,相信成本還會大幅降低,預計不超過100元。」他指有關成本雖比單一電池貴,但只要對比其壽命,卻是更加經濟實惠,同時更對環境大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