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出土的刻銘「魏武王」石牌。 中新社
【本報駐河南記者李海紅27日電】 一千多年來,中國著名歷史人物曹操究竟葬在何地,一直撲朔迷離、疑雲重重,民間更流傳有「72遺塚」之說。河南官方今日公佈,曹操陵墓最終在該省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被發現,墓地內還發現1具男性遺骨,相信是曹操。今日發佈會上,專家們也向記者陳述了對大墓的六大考古認定依據(詳見附表)。
曹操墓考古發現新聞發佈會今日上午在北京舉行。發佈會上,社科院學部委員、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劉慶柱,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郝本性,考古學家梁滿倉,人骨鑒定專家王明輝等向記者陳述了對大墓的考古認定依據。根據專家認定,曹操墓位於河南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至此,曹操「墓在何方」的千古之謎終被破解。
2004年至今 墓曾多次被盜
據出席發佈會的專家、學者介紹,大墓位於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南,2004年底後曾多次被盜。為有效予以保護,2008年12月,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組織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墓葬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發掘後發現,該墓平面為甲字形,坐西向東。這座帶斜坡墓道的雙室磚券墓,規模宏大,結構複雜,主要由墓道、前後室和四個側室構成。斜坡墓道長39.5米,寬9.8米,最深處距地表約15米;墓壙平面略呈梯形,東邊寬22米,西邊寬19.5米,東西長18米;大墓佔地面積約740平方米。
1男2女遺骨 相信男為曹操
該墓雖被多次盜掘,但仍倖存一些重要隨葬品。該墓共出土器物250餘件,包括金、銀、銅器,陶器、兵器等,最讓專家興奮的就是寫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牌。專家介紹,曹操生前為王,他兒子曹丕做了皇帝以後,他才被追封為魏武帝;「魏武王」完全與他死時的身份相符。
同時,在挖掘過程中還出土了3具骨架,經專家鑒定,一具為男性,約為60多歲,另兩具為女性,分別為20多歲和40多歲,男性死亡年齡與史書中記載的曹操死亡年齡極為相符。
與出土的文物共同指明這一古墓為曹操墓的還有一塊在1998年被該村村民徐玉超起土時挖出的魯潛墓誌,誌文提到了魯潛墓距魏武帝陵的方位與距離:「墓在高決橋陌西行1,400步,南下去陌170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43步,北回至墓明堂250步。」這裡所說的魏武帝陵應該就是高陵(西陵),高決橋應該為高穴橋,古代「決」通「穴」,這說明曹操的墓地應該在西高穴村附近。
曹墓所在地 確定西高穴村
根據出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牌、魯潛墓誌、以及西門豹祠位置,經過多位專家充分論證,最終確定西高穴村就是曹操墓所在地。
大墓即文獻中記載的高陵。
目前,曹操高陵的發掘尚有許多工作在進行,如陵園建築、墓地佈局的調查等。
專家們表示,曹操高陵的發現,印證了文獻中對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謚號、他所倡導的薄葬制度等有關記載是確鑿可靠的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