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西方媒體炒作「中國製造」將衝擊東盟各國產業。圖為印尼一家製鞋工廠。
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後,巨大的商機吸引不少東盟企業的目光,但同時也仍有一些東盟廠商「未見其利,先見其弊」。因此,有業內專家提醒,雖然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一個醞釀多年的多贏格局,但中國仍須重視與東盟國家分享利益,警惕「中國製造」纏上「傾銷官司」,否則自貿區的發展將不可避免遭遇「冷水」。
對東盟貿易 中國多錄逆差
目前,國際金融危機陰影尚未退盡,不少東盟國家因害怕本國產業受到衝擊而擴大出口、減少進口,而中國部分產業則明顯產能過剩。北京大學國際問題專家張錫鎮教授向本報表示,未來中國對東盟的貿易在服裝、鞋帽等具有優勢的輕工業領域,順差可能會進一步加大。
外交學院國際經濟學系主任江瑞平也向本報坦言,自貿區可能會對不同國家的一些不同產業造成影響,令中國東盟面臨一個整體的產業結構調整。他認為,東盟各國也應適應新形勢,調整本國產業結構,淘汰落後產能,加強產業升級、產業結構和產業佈局調整,進而提升東盟在全球貿易中的整體水平和對外競爭力。
事實上,過去數年間,中國與東盟的投資和貿易往來絕大多數都是逆差,但零關稅時代的來臨,卻令東盟部分商家擔心「中國製造」可能在東盟國家長驅直入。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中方秘書處常務秘書長許寧寧提醒,中國企業應有序開發東盟新市場,切忌一擁而入、惡性競爭,更不能生產假冒偽劣產品銷往東盟國家。
專家倡讓利 自限部分出口
張錫鎮建議,中國官方一定要考慮東盟國家的承受能力,通過自貿區協定中的相關優惠條款適當補償東盟,並應適當主動限制自身一些產品出口,使東盟國家不至於受太大損失,否則將可能會令到自貿區難以真正取得成功。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主任沈驥如強調,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問題上,中國「既要爭取自己的利益,也要照顧別人的利益,要平等互利。」面對東盟國家的「零關稅憂慮症」,中國也需要注重自身經濟結構的調整,改變過度依賴出口的增長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