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地區遭遇歷史罕見的特大旱災,受災人口超過6千萬,特區政府申請撥款1.5億元賑災,其中1.2億元直接撥予3個旱情較嚴重的省區,其餘3,000萬元則預留給非政府機構申請。旱災雖然不如地震、水災般猝然而至,場面震撼,但特大旱災導致的水源乾涸,赤地千里,農業失收,饑荒遍野,大量災民流落他鄉,造成的災難同樣觸目驚心,其破壞性還會長時間威脅受災地區。每當內地出現嚴重災害,港人都慷慨解囊。面對這次特大旱災,立法會應及早通過撥款,並發動民間捐款支援內地同胞。這次特大旱災顯示了水利工程、保育護林等工作的重要性。本港有不少水利及保育人才,除了慷慨捐助外,更應發揮自身優勢,為災區提供技術支援,為災區重建作出貢獻。
這次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受旱面積波及五省共9,500萬畝耕地,佔全國耕地的84%,作物受旱7,034萬畝;逾千萬人飽受缺水之苦。令人憂慮的是,雖然災區近日開始下雨,但由於雨量不足,仍未能有效紓解旱情。專家預計旱情至少到5月下旬才可望得到根本緩解。旱災已導致西南廣大地區的河源斷流,水庫見底,不僅令災民蒙受缺水之苦,更令到大量農作物失收。
每當內地出現特大災害,港人都及時伸出援手,遠至90年代華東華南水災、雲南地震,近至08年汶川大地震,港人都對同胞的苦難感同身受,積極協助內地救災。本港過去曾飽受制水之苦,年紀較大的市民相信對每日供水四小時的日子仍然記憶猶新,直至60年代中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東深供水工程順利完工,東江之水越山而來,才徹底解決了本港的供水問題。中央以及內地同胞,每次都在本港遭遇困境時鼎力相助,現在旱災威脅着內地災民的生活,港人應再次發揮四川地震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施以援手。立法會應及早批出撥款,並根據情況增加捐款。而民間亦應發起捐款行動,為災民送上甘露。
援助災區的工作也十分艱巨,勘查水源、應急打井、調水運水等工作,除了資金外,更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協助重建。而近年內地為推動經濟快速發展,一些地方忽視了環境的保育,濫伐草木,濫墾土地,毀草造田等情況屢見不鮮,嚴重損害了自然生態,令災情一發不可收拾。未來環境保育、興修水利等工作將成為災區的一大課題。本港擁有不同方面的專業人才,過去為四川的重建工作作出了不少貢獻,本港應繼續發揮自身的人才優勢,組織及鼓勵更多專業人士到災區,為災區的抗旱工作提供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