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協議》有助深化兩地教育科研合作,兩地院校的合作方式亦將更多。資料圖片
【本報訊】粵港剛簽署的「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在深化教育合作領域,重點在探索兩地院校合作辦學及共建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的新形式和新途徑。港大教務長韋永庚指,港校以往只能按國家規定依循既有的境外院校合辦模式運作,規限較多,是次合作框架協議可讓粵港兩地政府共商新政策,以更靈活的方式讓港校北上辦學,有助推動香港建構區域教育樞紐及提升珠三角地區的科技水平。
香港多間院校於世界大學排名榜中名列200強,高等教育水平已廣獲認同,而各大學都與國際緊密聯繫,對不少內地尖子都有很大吸引力。不過,本地大學亦明白到,港校現有規模較小,學生人數亦不多,要更好地達成區域教育樞紐的目標,與內地特別是廣東的合作是極重要一步。
事實上,港校近年非常積極北上發展,浸大年前已率先於珠海與北師大合辦聯合國際學院。港大校長徐立之亦於今年2月宣布,已與深圳達成共識,將於南山區發展佔地100公頃的新校區,最快3年後便可落成。中大亦於同月與深圳政府簽訂教育合作備忘錄,開設中文大學深圳學院,配合兩地經濟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開設專業課程。至於理大則與東莞政府探討合作辦學,現時該校正進行可行性研究,今年稍後便完成。
冀資金跨境增合作
科研方面,近年粵港兩地已陸續開始不同的合作研究活動。其中科大南沙的霍英東研究院,現已設立11間實驗中心、2個聯合實驗室、一個研究專項及10個中央研究設施,涵蓋先進材料、資訊及通訊、生物醫療及生物技術4個研究範疇。科大發言人指,研究院獲得50項研究基金,更得到國家科技部頒授的「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稱號;而中大則與中科院和深圳政府合作成立了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港大副校長(研究)譚廣亨認為,新的協議有助結合香港高水平的科研以及廣東豐富的資源,達到互惠互利。不過他表示,由於政策規定粵港兩地資金不能跨境使用,現時合作的模式並不理想。「由人家(內地)出雞,我們只出醬油,要長遠的對等合作是很困難的;若兩地政府有機制,讓香港也投放一定資源於項目中,相信可助解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