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雨 來自香港的北大美學博士生
隨意收拾一些物品,帶上往北京的機票,又再啟程。
這一回,沒有以往對前路探索的期待,沒有暫時拋開一切遠走高飛的輕快,只有說不出的疲憊、不安以及無盡的傷感。像一隻風箏,以前總想掙脫那一線牽絆,擁抱蔚藍的天空。一旦那一縷塵世的緣絲被命運的巨掌猛地扯斷,從此兩相茫茫,各自飄零。
天地空闊,卻沒有真正想去的地方。昔日不顧一切追逐的七彩的夢,怎麼瞬間變得如此慘淡。原來那一線塵緣,既是羈絆,也是自由的必要條件。矛盾才有和諧,辯證才有統一。制約的界限消失了,自由的疆域也隨之消失。
人生而自由 命運掌手中
存在主義認為,人被拋擲到世上,不知從何而來,亦不知往何方,只知道必須面對自己的境遇作出抉擇,在抉擇中體現人的主體意志,在虛無中找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人生而自由,而且注定自由,正因如此,人須為自己的存在負上全部責任。「存在先於本質」,人類沒有先在的人性,人是甚麼是由人的意志和作出的抉擇所塑造。存在主義令人動容之處,在於它彰顯作為主體的人的光輝,那就是在偶然中看出必然,在必然中活出自由,即使自由本身來自於荒誕。
全程投入 體驗活着意義
若生命如海邊的細沙,隨着海浪的推移載浮載沉、旋起旋滅,那麼人生就像在海邊浮沙上堆砌精美的城堡。大家都明白,終有一天,這一切連同維護它的努力,都會隨着沒頂巨浪歸於空無,這是一場必定以毀滅告終的遊戲。然而,人仍然全心全意地建設和創造,誰認真投入這場看似無稽的遊戲中,誰就尋獲來此一遭的痛與快,找到了活着的所有意義和理由。浮沙上的城堡,讓人類史詩式的奮鬥歷程,充滿悲劇性的崇高和壯美。
解除束縛 天人合一
中國哲學成熟得很早,對於世界本質是「有」與「無」的辯證觀點,在道家思想中體現得最透徹、最深刻。外號「苦瓜和尚」的清初畫家石濤《畫語錄》「一畫章」云:「太古無法,太樸不散,太樸一散,而法立矣。法於何立?立於一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石濤說的「一」,是超越有和無、主觀和客觀、現象與本體的純粹體驗,建立無所羈束、從容自由、即悟即真的無法之法。解除一切來自於傳統、概念、物欲、筆墨技法等束縛,人的自性自在興現,進入自由之境。
美學家宗白華在《介紹兩本關於中國畫學的書並論中國的繪畫》中說:「美與藝術的源泉是人類最深心靈與他的環境世界接觸相感時的波動。」《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又說:「美是從『人』流出來的,又是萬物形象裡節奏旋律的體現。」根深葉茂的中國傳統哲學及美學思想,源自對世界本體的深刻洞悉後,尋求主體超越的人文精神。而這種人文精神並非西方的主客二分,而是天人合一。人以自覺自由的意志,撕開時間變幻不居的皮相,直面生命的本質,活出境界。
生命很輕,卻很重。背起行囊,再次上路。輕輕對自己說:不要怕,向前走! ■pku6166@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