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斯大林6度請毛澤東援蘇。資料圖片
——斯大林請毛澤東援蘇內幕
兵敗莫斯科城下的德國法西斯並不甘心失敗,1942年7月,希特勒再次糾集150萬兵力,並於9月13日突破蘇軍的防線,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區,蘇聯形勢十分嚴峻。此時,日本法西斯雖然忙於太平洋戰爭,但是關於日本在遠東配合德國進攻蘇聯的種種傳聞仍然不斷。
斯大林格勒反擊斯大林促牽制日本
為了以防萬一,斯大林第四次致電毛澤東,請求抽調八路軍一兩個師的兵力到內蒙古和外蒙古交界地區,接受蘇聯方面提供的新式武器裝備。
長期以來,斯大林把援助中國抗戰的裝備都提供給了國民黨蔣介石當局。對於這次主動提供大量武器裝備,毛澤東回覆斯大林說:武器,我們自然很需要,但調一兩個師的兵力通過蒙古草原到邊境去接收武器是不可想像的。敵人有空軍,在我們的部隊未到達目的地之前,就會被敵機消滅掉。這個方案難以實現。
過了一段時間,斯大林第五次致電毛澤東,詢問「中共方面是否可以派出較小型的游擊隊到滿蒙交界的地區輪番接受較小批量的武器,以加強抗敵力量」。毛澤東仍然否定了斯大林的這一方案。
從1942年11月開始,蘇聯紅軍開始對入侵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發起反攻,至1943年初已經完成了對德軍33萬人的包圍,決戰即將開始。為了在這個關鍵時刻穩住東線的日本軍隊,斯大林第六次致電毛澤東,建議毛澤東調若干師團部署在長城內外一線,牽制日軍的力量,或增加其後顧之憂。
毛澤東有限度支援
毛澤東看完電報後猜測到了斯大林的意圖,經過研究之後,毛澤東從國際主義精神出發,把羅瑞卿、楊成武以及呂正操等部部署在長城內外一線。毛澤東的這一戰略部署,既避免了打草驚蛇,提前暴露自己的戰略意圖,又佔據了長城沿線的重要戰略位置。這樣八路軍就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
在出兵援助蘇聯的問題上,毛澤東既不是國民黨頑固派所說的「不要祖國的『國際主義者』和犧牲民族利益的『冒險主義者』」,更不是弗拉季米洛夫所說的只顧本民族利益,「最不關心世界革命運動前途的『狹隘民族主義者』」。(完) ■摘自《世紀風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