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撫摸歲月》作者何英(左)日前接受福建農林大學校長鄭金貴(右)頒發兼職教授聘書。福建農林大學提供
【本報海峽西岸新聞中心記者李東波福州報道】首度寫作便「碼出」70萬字,來自閩西的客家妹子何英耗時3年多,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線索,講述了一個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的農村姑娘的成長之路,其中的苦辣心酸,讓許多「50後」讀者在閱讀完這本名為《撫摸歲月》的長篇紀實作品後淚流滿面。
作為福建省內一名普通公務員,已經50多歲的何英與很多同齡人不同,除工作與操持家務之外,她把幾乎所有的閒暇時間都耗在了電腦前,將人生記憶中的點點滴滴一一記錄。在這種「自娛自樂」的放鬆心態中,她竟不知不覺完成了18個獨立章節的寫作,故事線索穿越了幾代人,記錄了母親、爺爺、弟妹、伯父和自己的青春成長印記。
3年憶述 文字平實顯真情
不論兒時的企盼、艱難的求學之路,還是進城之路,不論鄉村還是城市裡的生活瑣事,何英都在文字中向讀者娓娓道來。在這些「50後」命運變遷的故事中,讀者深深感受到苦難與感恩的寶貴。對於從鄉村走出的「50後」,何英在書中將回家寫得刻骨銘心:在站台被擠上火車,一上車便動彈不得,過了若干站才能覓得座位。早年由於交通的不便,從福州至龍岩上杭的官將不僅時間耗時長,交通工具更是一波三折,下了火車轉汽車,再步行十幾里路,當看到家人時,心情的愉悅便將一路辛苦消滅得一乾二淨。也正是這樣的回鄉路,連接了鄉村與城市間不可分割的關係與磨滅不掉的美麗記憶。
史學界的一位學者視《撫摸歲月》為共和國每個個體喚起歷史記憶的藥引子或催化劑。以「文學紀實作品」的形式,將大量真實的歷史記錄甚至是原始歷史資料的「裸呈」,《撫摸歲月》對於漸漸成為人們的知識盲區和失憶地帶的改革開放的前30年重新呈現,向歷史研究家們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豐富素材。
客家風情 有望登上熒幕
「寫的都是『雞毛蒜皮』。」對於自己的作品,何英總是謙虛地表示並無過人之處。她說早年在農村的時候,自己屬於勤快的強勞力,只要給一塊地,哪怕荊棘叢生,經過精心打理,就能種出瓜甜果碩。寫下這些親歷的事情,「就像農夫對於二十四節氣,再熟悉不過。」
在《撫摸歲月》一書中,大量記載了客家山區的種種風土人情,方言俚語乃至歷史掌故也為人津津樂道。正是這些文字,獲研究客家社會學、民俗學甚至方言學的專家學者追捧。據悉,目前已有影視公司購買該書的版權,預備將其搬上熒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