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古典瞬間:清明上河圖的本來面目(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6-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清明上河圖》中的「小秘密」費人思量。  資料圖片

周錫(韋+复)

 (續上篇)上周三我們談的是畫卷前段的缺損。而有一派專家、學者的意見認為,畫卷後面應有更大段的佚失。他們的根據主要是後世眾多的模倣、偽冒本。論者說:

 「這個長卷到此截然而止,令人有不足之感,根據後來的許多本子,《清明上河圖》的場面還應向前展開,要畫到(城西郊) 金明池為止,很可能這個本子是佚去了後半的一部分。」(鄭振鐸《清明上河圖的研究》,一九五八年)徐邦達、楊仁愷、劉九庵諸先生亦所見略同。

 就在這種「主流意見」的影響下,畫手羅東平花五年精力摹寫《清明上河圖》原卷後,再依據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等有關記載,續繪自城內至西郊金明池的人流景物,於一九九四年完成,稱為《清明上河圖補全卷》,全長十點八公尺,為原作之倍。著名古書畫鑑定家、《清明上河圖》真跡發現者楊仁愷先生稱道:「原卷在流傳中確殘後半部」,補全卷「技法精到,功力尤深,讀之不勝興奮之至」(《人民日報》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五日)。而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號稱「華夏辨畫第一人」的徐邦達先生於題記中更大加推許:「巧思精核,無復得第二手,出示驚倒。輒書此,以志讚賞。」

 在眾口一辭的附和聲中,只有王開儒先生大唱反調。他在二○○二年十月於報上發表《〈清明上河圖〉的千古奇冤》一文,認為圖卷是以「上河」為中心,表現「出郊、趕集、掃墓」的主題,是寫「出城」而非「進城」;原畫「完整無缺」,畫尾「根本無裁截之嫌」,所謂《補全卷》把「不該續的續了」,堪稱「狗尾續貂」!說得理直而氣壯。但遺憾的是,王氏尚未能正確利用李東陽的題跋與題詩,其實那是卷尾無大幅裁截之極有力的證明(其他鑑畫者亦同有此失)。而另外,「畫面完整無缺」的結論也說得過於絕對,令人難以首肯。

 關於卷首的缺佚上文已談過,至於卷尾的情況,從李《跋》「樹則槎然枯,鬱然秀,翹然而高聳,蓊然而莫知其所窮」幾句可知,畫卷的樹木從右端郊野所見的槎枒枯槁,漸次到鬱然深秀,再到中後部城樓附近的翹然高聳,最後是卷末的「全畫唯一大垂柳以枝枒封住畫面」,顯示「蓊然莫知其所窮(綿延無盡)」。所以卷末如有殘佚(可能是「窪然而空」的假石山,一般仿冒本也多以假山結尾,如著名考古學家董作賓先生所撰、台灣出版的《清明上河圖》考訂一書曾鄭重介紹的美國私人所藏的所謂「元秘府本」,即是如此),也應是很少部分。

 總括而言,《清明上河圖》雖有缺損(主要是開端一公尺餘的遠山和村野農耕景色,以及尾端假石山小部分),仍無礙於全畫「清明上河」主題的表現,所以可算是基本完整的曠世名跡,值得寶愛珍賞。 (作者周錫(韋+复),曾先後任教於中山大學中文系、香港大學中文系。現專事研究、創作。)

相關新聞
靠近 電影的立體時代 (圖)
影音館:《粉紅天后》──17歲的「Che-che-che-che Cherry Bomb」 (圖)
啟示錄:導•自在:暫別了 (圖)
歷史與空間:從「君無戲言」說起 (圖)
古典瞬間:清明上河圖的本來面目(下) (圖)
來鴻:藏 袍
詞話詩說:不可含怒到日落
百家廊:「一個頭,兩個大」 (圖)
翠袖乾坤:善待員工
海闊天空:深層次的人生哲學
琴台客聚:「蒙古人未之知也」
杜亦有道:睹物思人
思旋天地:資助置業宜謹慎
記憶後書:《前度》 (圖)
大棠自然教育徑 漫遊山徑觀元朗平原 (圖)
交 通 (圖)
遠足線:冬梅之友(第1331期)
遠足線:長征旅行隊
綜合線:珊瑚海「街渡」渡輪服務
綜合線:友誼之旅會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