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富理財錦囊
剛結束的G20國集團會議上,歐美意見分歧。美國希望擁有貿易盈餘的G20成員國─中國和德國明白到,要全球經濟持續復甦,便需要繼續實施寬鬆的財政政策,以刺激內部需求;歐洲則認為,要國家本身的經濟持續增長,應實施緊縮的財政政策,收緊財政開支,以增加國民信心。
這次會議的爭拗令人想起大學時代的財政預算案論壇,每年總有學生質疑政府在經濟差的時候,呼籲市民與政府同舟共濟,共渡難關,而不是經濟學派的實行經濟寬鬆政策,以刺激經濟。
以上的經濟問題,全世界政府都有機會遇到,如何實行財政政策確實值得討論。其實,可以將市民和政府歸納為兩個利益團體,尋求辦法使這兩個團體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若政府和市民任何一方需要經濟支持,另一方便應提供協助。例如,失業人士可得到政府的失業津貼,政府則在經濟繁榮時加稅以增加收入。
歐美意見分歧源於融資能力
美國的情況是民眾生活、政府收支拮据,但政府有近乎無限的借錢能力,所以美國有能力實行經濟寬鬆政策來刺激經濟。歐洲的情況同樣是民眾生活、政府收支拮据,但政府融資能力有限,甚至無能力償還國債,是「雙方拮据」情況,所以政府沒有能力實行經濟寬鬆政策來刺激經濟,惟有雙方共渡難關,讓經濟順其自然慢慢恢復過來。這正好解釋了為何歐美雙方會出現意見分歧。
早前有部分國家效法美國實施經濟寬鬆政策,但目前推倒重來,改為實施緊縮政策;該些國家在未享受到刺激經濟政策帶來的復甦成果,就已放棄推行,很大原因是因為寬鬆政策會令本來已高築的債台變得更高。事實上,債務纏身的國家,一定要準確掌握其內部財政狀況後,再評估其對寬鬆政策的承受能力,才落實制定最有利國家及民眾的經濟政策,方為上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