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經歷家庭巨變後,曉晴積極參與義工活動,希望「以生命影響生命」。 本報記者周婷 攝
【本報訊】(記者 周婷)06年有本港旅行團在埃及遇上嚴重車禍,當時14歲的陳曉晴雖然僥倖生還,但父母及弟弟卻不幸罹難,令曉晴頓成遺孤。事發後,她終日以淚洗面,靠著親友、師長的鼓勵,令她走出絕望的陰霾。今天,18歲的曉晴臉上常常掛著陽光般的笑容;等待放榜日的來臨,作為應屆高考生的她一點也不擔心,「既然我已經盡力,成績是好是壞,我都會欣然接受,盡了力便已無憾。」
熱愛旅遊不變 盼讀酒店管理
現為伊利莎伯中學中七生的曉晴,08年會考獲取不錯的22分成績。預科攻讀理科的她,反而對高考的語文科成績最有信心,她自信中、英兩科可獲C級或以上成績。曉晴表示,最希望入讀中大的酒店管理系,除對商業、管理工作有濃厚興趣,亦全因小妮子性格極為「坐唔定」。自5、6歲開始,她便跟著父母周遊列國,酒店是旅遊時必經之地,對熱愛旅行的曉晴來說可算別有意義。
14歲失雙親 變得更成熟
提到4年前埃及那場車禍,小妮子停頓了片刻,方開腔,「自從父母離開了我,種種環境因素逼使我要變得更成熟。」當時只有14歲、讀中三的曉晴,逼不得已要面對很多現實上的困難,如金錢、生活上的問題。正因為經歷過人生的磨練,曉晴比同齡的孩子成熟。她指「父母雖然離開了我,但我相信他們仍然活在我心中。」這亦成了她奮發向上的動力。
展望未來,「我希望入讀自己喜歡的科系,然後投身感興趣的職業。」曉晴笑說,父母生前對姊弟倆沒有特定的期望,只教育他們要忠於自己,活出開心、精彩的人生。她直言,大學夢不單是自己的期望,「每位父母親都希望仔女入大學,我的父母也不例外。」故她立志要入讀大學,對已上天堂的父母來說,也算「有交代」。
尼泊爾做義工 盼「以生命影響生命」
除在學業上盡力而為,曉晴亦有定期參與義務工作,希望「以生命影響生命」。去年暑假,她便參與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活動,到尼泊爾參與兒童義工服務。報章、雜誌上有關童工、雛妓或販賣兒童器官的報道,令曉晴深刻感受到兒童的無辜和脆弱,「他們這麼脆弱,根本沒有能力反抗成人,故兒童一直是我最希望服務的對象。」
有人說:「時間可以撫平傷痛。」回憶人生最低潮時,曉晴坦言曾有過輕生念頭,但眼前的少女早已學懂把悲傷放下,努力面前,「不要忘記身邊總有愛你的人,正默默關心著你。」她寄語同屆高考生應時刻睜開雙眼,留意身邊愛護自己、關心自己的人;切勿把一次失敗放大,輕言放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