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搭棚鑿石 鋪磚起樓 百年香港就是這樣建成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7-1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這就是展品「棚架模型」。

 「香港」是一個由香港人創造的城市。開拓土地、興建住房、基建設施以至文娛活動中心、休憩場所等,無一不是透過現代建造技術實踐。在技術落後、依賴人力的年代,建造業工人是開發城市的原動力,即使科技不斷進步,也要依靠一班具專業知識及經驗的建造業精英。他們能夠不斷適應社會需要作出貢獻,靠的是一套既尊重傳統「三行」運作,又能同時讓外資企業參與本地建造工程的制度,建造業在香港的建立與發展,展示了中西文化從衝突到融和的現代化歷程。 ■文、攝(部分):阿卡比、曾家輝

 副刊記者最近走訪了在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的「築景思城:香港建造技術發展與傳承」展覽。為慶祝香港建造商會成立90周年,商會及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李和聲香港歷史資源中心合辦這展覽,展出的30多件展品,包括不同模型、影片、書刊等,令人認識到原來香港是這樣建成的。

 1843年,當時的田土廳廳長哥頓(A. T. Gordon)制定了維多利亞城發展藍圖,香港城市規劃始具雛形,一百多年來建造技術伴隨城市發展,不斷更新換代。「築景思城:香港建造技術發展與傳承」展覽,分為城市擴張、建造與生活、技術傳承幾個部分,記者走訪其中,從棚架模型、魯班先師雕像、百年前魯班先師畫像等30多件展品中,明白到建造技術發展,亦是本地中西文化從衝突到融合的現代化歷程。

從政府山開始

 據哥頓制定的維多利亞城發展藍圖,中環及金鐘闢為政府山,作為香港軍政中心,港島北岸為貿易據點,跑馬地一帶則興建墳場,灣仔用作宗教團體、學校用地,上環作為華人商住區,皇后大道至半山羅便臣道為住宅區。城市規劃大致確定,但核心空間狹小,且集中在港島北岸,政府需利用新的建築技術克服先天性的地理障礙,增設刺激商貿活動的配套設施,如道路、碼頭、隧道、鐵路、橋樑等。

 自19世紀中期,城市的發展借助新的建造技術,克服市區土地資源不足的天然障礙,解決人口急速增長所帶來的居住、食水及交通等問題。戰前由於經濟資源不足,建造技術的發展由政府主導。戰後,新的建造技術對擴張城市核心區域、滿足每10年增加約100萬人口的需求,產生積極的作用。其後經濟蓬勃增長,全球經濟步向一體化,一些跨國工程公司及本地的承建商引入新儀器及技術,推動城市的發展,因此,香港能發展成國際大都會,實非一日之事。

培育建造業人才

 尊崇魯班為祖師是香港建造業的傳統,也是傳統技術傳承之道。19世紀下半葉,本地人才培訓仍著重師承,有志從事建造業者,須拜師學藝。自1930年代起,技術傳承的方式出現改變,建造業訓練學校相繼成立,行業可透過公開招收學員及有系統的專業培訓,培育新一代接班人。

 中國傳統建造業非常注重個人手藝,新入行者大多需要透過同鄉、同姓或親屬關係拜師學藝。師徒制的技術傳授相當個人化,學徒的個人才能或努力未必與學習成果成正比,師徒間的關係反而對學習影響較大,關係良好的,可能會學到更多手藝。此外,1個師父要帶領10多個徒弟,可能難以兼顧每個學生,學徒的表現參差,技術不合規格者,仍可能在行業中謀生,從業員的質素難以保證。

 政府要進一步發展城市,就須令建造業走上專業之路。1931年,港督貝璐開始籌辦一所香港工業學院,培育本地建造業人才。1936年,位於灣仔的香港官立商業學院落成,創校初期已分專科,包括無線電、建築、輕重工程等。1954年,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捐助100萬元,加上政府的100萬元資助及撥地,1957年學院便遷入紅磡新校舍。1972年,政府通過《香港理工學院法例》,成立香港理工學院。另外,政府在1975年成立「臨時建造業訓練局」,培訓課程包括砌磚、批盪、鋪瓦、粗木工、細木工及油漆等……因此,大家以為只需講力氣的建造業,也隨著時代轉變而進步。

必看的四大展品

 在這展覽中,有幾件展品叫記者最有深刻印象。如從展品「板模模型」,便認識到傳統的混凝土灌注工序。其實方法是用夾板釘裝成板模,中間注入混凝土,混凝土凝固後再拆除板模。現今工程開始採用系統設計板模,以預製方式和鋼模取代傳統的木板模,有助改良混凝土表層的質素,並可減低牆身批盪的厚度,減少約三成的建築廢料。

 展品「棚架模型」讓人明白到棚架這種臨時設置的支架結構,是本港建造業的一大特色。棚的種類頗多,有臨時房屋、戲棚、醮棚、馬棚、游泳棚、牌樓、燈棚等,製作工序各有不同。現今的竹棚主要用作工作平台。棚工需在高空工作,拉扯竹、木上架,全身頭、肩、手、腳並用,雙腳需如鐵鉗一樣抓緊棚架,雙手則需舞動篾青縛紮竹子,用手作尺,用眼睛丈量。這座模型是建造業議會訓練學院用作教學用途的。

 展覽中有一部名為「阿信」的鑽挖機模型。香港山多地少,隧道應用廣泛,在建造隧道時,隧道鑽挖機是必備工具,一面向前推進開挖隧道,一面為隧道壁灌漿及裝嵌隧道內的組件,毋須在地面挖掘,大大減低對路面交通及周圍環境造成的影響,又可減少工人挖掘隧道的意外。隧道鑽挖機一般只使用一次,在工程完畢後便會拆卸,而在開工前,為方便識別,一般會先給鑽挖機取一個女性名字,過往曾使用過的名字有木蘭、穆桂英、小龍女、大長今等。這部「阿信」船身印有渠務署字樣,操作採用全自動化模式,曾參與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工程。

 最後一件就是「1960年代的魯班先師雕像」。 準確是建造技術最基本的要求,魯班像身旁的工具:墨斗(染上墨汁用來開線的繩子)、尺和斧是早期建築所需的工具,除斧頭發展為鋸之外,墨斗和尺至今仍是相當重要的工具。1960至1970年代,本港最早的魯班先師廟贈送魯班先師像予各建築地盤,作為祈福庇護之用。

「築景思城:香港建造技術發展與傳承」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10月13日

地點:尖沙咀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專題展廳

相關新聞
搭棚鑿石 鋪磚起樓 百年香港就是這樣建成 (2010-07-10) (圖)
有女可嫁三行佬 (2010-07-10) (圖)
看歷史建築學香港歷史 (2010-07-10) (圖)
《建人.建智——香港歷史建築解說》新書發佈會 (2010-07-10) (圖)
板模模型 (2010-07-10) (圖)
魯班先師雕像 (2010-07-10) (圖)
都市中尋失落寓言 (2010-07-10) (圖)
《在理性逃離的晚上之四》 (2010-07-10) (圖)
刺激電玩有趣繪本 為人生重尋童趣無限 (2010-07-08) (圖)
回味經典電玩 (2010-07-08) (圖)
圖畫書帶出想像 (2010-07-08) (圖)
「MARIO VIVA」新媒體藝術展 (2010-07-08)
兒童繪本創作工作坊 (2010-07-08) (圖)
星域中的奇遇 紙不過是創意 (2010-07-05) (圖)
蔡楚堅 開開心心的Fire (2010-07-05) (圖)
林嘉豪 為Twister逐步摸索 (2010-07-05) (圖)
如迷宮的銀河旅程 (2010-07-05) (圖)
利志榮 化Wind為產物 (2010-07-05) (圖)
「A Curious Story星域奇遇」藝術設計展覽 (2010-07-05)
品味食材 感應無限 (2010-07-0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