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展品之一「隧道鑽挖機模型」。
要認識香港,很多時候還是要靠一幢又一幢的歷史建築物。最近,筆者認識的一位中大歷史系助教鍾婉儀,剛跟一班好友推出了一本《建人.建智——香港歷史建築解說》,這書圖文並茂,介紹18幢香港歷史建築,包括前總督府、尖沙咀前水警總部、松嶺鄧公祠、荃灣三棟屋等,利用大量立體圖、平面圖,再配合圖片及文字敘述,將每幢建築物的歷史、建築結構及特色,展現在讀者眼前,幫助大家「用眼睛看歷史」。
他們表示,步入20世紀末,香港這城市已步進「Mall化」(商場化)的潮流,原有的個性漸漸消失,要有效地保存香港獨有的城市個性或記憶,除了制定各項文物政策,深入「閱讀」歷史建築背後的故事與建築風格或特色顯然是重要的第一步,所以他們希望透過這書教育公眾正確地認識歷史建築,而並非人云亦云。
現在很多人身處自己的城市,與很多具有歷史與建築價值的建築物為鄰,卻不知道它們的故事,不是擦身而過,就是對它們毫不關注,這書的目的是勾起大家對這些文化遺產的興趣,讓大家可實地細味,更希望能夠從觀察建築物中,思考「為何這幢建築物會在香港出現?」
他們又指,出版過程中最大的問題是資料散落於檔案館、圖書館和博物館,整理上花了很多時間。由於書內有大量插圖和相片,因此對自我要求非常嚴謹。本書的其中一個靈魂就是圖片,包括平面圖、橫切面圖及立體圖等,現有資料不足、要花時間繪圖。
這書對他們自己,最大的得著是加深對香港的認知及歷史建築的了解,認識本土歷史及城市發展的變遷,並從另類的角度觀看建築,例如統治者如何在建築風格中展現權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