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古典瞬間:精彩的白描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7-17]     我要評論

 ■顏士近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唐代詩人李嶠的這首五絕《風》,寫的是風,可正文卻不見一個「風」字,但令人具體地感到了風的活力和氣勢,正所謂「不寫鬚眉而鬚眉畢見」。這就是白描的妙處。白描本是繪畫術語,原指用墨線勾勒或淡墨渲染的中國畫技法。借用到文學上,指的是以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修飾便能繪出鮮明生動的形象。此法運用得好,往往寥寥數筆而神情畢肖。李嶠的《風》正是這樣。

 白描在詩歌創作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敘事詩,特別是長篇敘事詩更不能缺少白描,就像建造房屋不能缺少磚瓦一樣。《詩經》中的《豳風.七月》、被沈德潛稱為「古今第一首長詩」的《孔雀東南飛》、白居易的《長恨歌》等,其白描的成分都很重。杜甫的名篇《石壕吏》幾乎通篇全用白描。那些自古傳誦不衰的詩中警句,不少也是用白描撰成的,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潛),「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等等,這些詩句或表現了隱者飄逸的風神,或托出了清幽明淨的畫卷,或反映了尖銳的階級矛盾,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無不曲盡其妙。以簡潔樸實的文字將「神」傳達出來,這正是白描的要義和精髓。

 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是運用白描的聖手,他不但小說創作中白描運用得出神入化,而且舊體詩中也有出色的表現。試看他的七絕《所聞》:「華燈照宴敞豪門,嬌女嚴妝侍玉樽。忽憶情親焦土下,佯看羅襪掩啼痕。」魯迅的好友許壽裳認為:「此詩一方寫豪奢,一方寫無告,想必是1932年『一.二八』上海閘北被炸後的所聞。」該詩用白描繪製出了一個「戲劇場面」:首句描寫背景,次句推出人物,三、四句為重心,寫出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忽然想到親人在日寇的炮火下葬身焦土,不禁悲從中來、淚如泉湧,但又怕衝撞了「豪門」的雅興,只得「佯看羅襪」以掩飾啼痕。在這「佯看」顧盼之間,集中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民族侵略和階級壓迫下的深重苦難,從而有力地表達了詩人對日本法西斯罪行的深刻揭露和無情鞭撻,是擲向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一把鋒利「匕首」與「投槍」。而這一切皆「意在言外」,完全從白描的形象畫面中透出,正如錢鍾書先生所說,「只隱約於紙上,俾揣摩於心中」,精煉含蓄之至。

 當代詩詞創作善用白描者亦不乏其例。改革開放初期,詩人王巨農下到農村,見一農婦燙髮歸來,頓時詩興勃發,即興口占一絕:「賣罷春來又賣秋,今年柿子大豐收。筐筐簍簍城中運,阿妹歸來燙了頭。」詩人敏感地抓住「柿子豐收」和「阿妹燙頭」兩個特寫鏡頭予以白描,見微知著,從而寫出了新農村從物質到精神的微妙變化。白描不施重彩,質樸無華,為何能夠傳神且具不盡韻味?原因在於詩人對生活的本質及其特徵有獨到的發現和深刻的理解,且在此基礎上還具有一種由博返約、以簡馭繁的藝術功力,這樣他就能通過簡約的詩行道出人心中所有而筆下所無的審美感受。這種詩樸素,然而它是「大巧之樸」,這種詩淡雅,然而它是「濃後之淡」。

 從寫作技法上看,白描只是一種基本功,大致相近於西方畫法的速寫與素描。基本的東西往往容易被人忽視,甚至產生誤解。可不,就有一些人視白描為平直、稚拙和缺乏想像力,這些人筆下自然是難有精彩的白描的。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淺談漢學與樸學 (圖)
古典瞬間:精彩的白描
文化觀察:詩歌:高考作文無法承載之重
3D報紙,未必是待開掘的市場金礦
布偶話劇粉筆畫 用藝術為人生添色彩 (圖)
布偶不是過時玩意 (圖)
舞台表演鍛煉心智 (圖)
《命中煮定》
粉筆下畫出不平凡 (圖)
「奇幻3D大宅」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