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3D報紙,未必是待開掘的市場金礦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7-17]     我要評論

 ■文:李北陵

 新華社記者的一幅通稿照片,讓國人直觀地了解了什麼是3D報紙:7月9日,《長沙晚報》推出湖南首份3D報紙—世界盃特刊,兩名讀者在用隨報贈送的3D紅藍眼鏡閱讀3D報紙。(7月10日《中國青年報》)

 3D報紙,能夠給讀者帶來甚麼?推出中國首份3D報紙的湖北《十堰晚報》發行人說,讀者透過特製的3D眼鏡,「可以看到千變萬化的版面」;推出3D世界盃號外《好望角風暴》的南京《揚子晚報》發行人說,戴上特殊的眼鏡,「梅西就向你衝了過來,足球寶貝彷彿觸手可及」;創造了安徽第一份3D報的《安徽商報》發行人則認為,3D報紙「帶給讀者耳目一新的視覺衝擊」。而大洋彼岸的美國第一份3D報紙《費城問詢者報》的發行人蒂爾尼則說,報紙中的3D體驗「為讀者帶來革命性的體驗」,「為平面出版提供了一個新的思維」。

 於是有人聲稱,3D報紙是報業「待開掘的市場金礦」。

 其實,與其說3D報紙是報業待開掘的市場金礦,不如說是報紙的救命稻草—激烈競爭中日子越來越難過的報紙在困頓中亂抓的一根稻草。

 試看國內那些紛紛跟風嘗試3D的報紙,其發行量和廣告收入已經說明問題——3D報紙紛紛登台亮相,背後是身處困境的報紙發行人的無奈。

 不錯,3D報紙也確實能夠產生眼球吸引力。據說,全球首家推出3D報刊的《比利時日報》特刊《最後一點鐘報》,在推出3D特刊之前,日均發行量為不足10萬份,但3D版報紙的發行量增加了25%,廣告收入也同時提高了4倍。而湖北的《十堰晚報》,第一份3D報紙加印了3萬份,廣告收入比平時增加了一倍。《揚子晚報》的3D報紙《好望角風暴》,「剛剛上市就被一搶而空」,一份原本在江蘇報亭只賣1元的報紙,被炒家生生地炒到了50元一份。

 然而,3D報紙終究不是市場金礦。一者,3D報紙只對圖片和廣告進行了立體影像處理,而文字部分卻不得不保留平面效果。戴上隨報贈送的3D眼鏡,無法看清平面效果的文字,而裸眼看報,上面的圖片卻又是模糊不清的,有的甚至有明顯的重影。這就給讀者增加了閱讀的困難,甚至有損視力。

 二者,3D報紙的圖片3D技術處理太花費時間。據介紹,一個版的圖片需要三四個小時才能完成分色處理,一個特刊經過反覆調整,要花將近一周的時間才能處理完。而3D報紙印刷時,報社得派人守在旁邊,戴上3D眼鏡檢驗3D效果,以保證印刷機只有藍、紅色的不完全套印來確保3D效果。其費力費時,可想而知。

 三者,3D報紙的成本過高。為保證印刷效果,3D報刊一般採用銅版紙製作,紙張成本高出一般新聞紙一倍。圖片印前處理的價格也不菲。再加上紅藍眼鏡和包裝的透明塑料袋,成本支出單靠發行量和廣告費增加獲得的收入遠遠無法抵銷。難怪某報紙視覺部主任承認,3D報紙是「賠本賺吆喝」。

 四者,在印刷粗糙的報紙上展示3D技術,未必能夠帶給人們享受,更不能帶給讀者更多的信息,讀者為了讀3D報紙,還需要隨身攜帶一副3D眼鏡,如此畫蛇添足的閱讀,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贏得讀者,不言而喻。

 恕我直言,如果說3D電影尚能為電影業開闢一片新天地,那麼3D報紙恐怕只能是曇花一現。《阿凡達》的導演占士.金馬倫提醒得很是時候:「如果人們讓劣質的3D技術佔據市場,將威脅3D的未來」。報業的同仁們,可別為了所謂「創新」,而透支了3D報紙的「革命性的體驗」!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淺談漢學與樸學 (圖)
古典瞬間:精彩的白描
文化觀察:詩歌:高考作文無法承載之重
3D報紙,未必是待開掘的市場金礦
布偶話劇粉筆畫 用藝術為人生添色彩 (圖)
布偶不是過時玩意 (圖)
舞台表演鍛煉心智 (圖)
《命中煮定》
粉筆下畫出不平凡 (圖)
「奇幻3D大宅」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