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協會珍藏 盡顯英國藝術活力與創新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8-0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上圖)David Batchelor的彩色燈飾裝置《HK Fesdella》。(下圖)Mark Wallinger的畫作極具時尚感。

——英國文化與你系列

 英國文化協會收藏了超過8500件藝術作品,包括繪畫、雕塑、素描、水彩、版畫、攝影、裝置、錄像等,當中許多作品的創作者今日已成為享譽國際的藝術家,在英國藝術史上穩佔一席。

 從協會的藝術藏品中,我們可以見證英國藝術的發展,不僅是藝術風格的變化,還可以從中窺見當時時勢及社會狀況如何與藝術相輔相成,藝術家之間志趣相投也影響著英倫藝術發展。在20世紀30和40年代,Henry Moore、Ben Nicholson、Barbara Hepworth、Paul Nash等藝術家有著共同興趣,令他們創作出偉大的作品,有些更是在環境最艱難的時期創作出來的。國際藝術的新鮮元素也激勵他們進行藝術試驗,走向超現實主義或是純抽象主義。

 20世紀50年代,抽象畫家和「社會現實主義」畫家,如John Bratby、Jack Smith等致力創出與前人不一樣的風格。David Hockney可謂當中的佼佼者,當他還是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藝術系學生時,就諷刺了當時藝術學校的傳統,創造了一種同時借鑒英國和美國抽象主義及象徵主義傳統的獨特視覺語言。他的作品一直是協會展覽最常展出的展品(協會有112幅他的作品),更經常巡迴至世界各地。

 追溯幾十年來藝術家思想的變化是十分有趣的—有的選擇以不同方式回應,有人選擇追隨前人。例如協會收藏Richard Deacon、Bill Woodrow、Anish Kapoor等的作品,經常被過於簡單化地稱為「新英國雕塑」。這種藝術流派避開了70年代藝術對作品材料的嚴格限制,既積極嘗試使用多種材料,同時又在作品中注入社會含義,也有評論指「新英國雕塑」道出了經濟發展、消費掛帥帶來的鬱悶。

 此後的一代藝術家則開闢了一條更具獨立自主精神的道路, 1988年在倫敦另類空間的展覽「Freeze」可謂「英國青年藝術家」的濫觴。「英國青年藝術家」(YBAs)這個名詞由一名記者創造,形容Damien Hirst、Sarah Lucas、Tracey Emin等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充滿自信,通常活躍而富於思想,同時YBAS現象也常常掩蓋了英國藝壇其他同樣具代表性的作品。除了YBAs,協會也一直收集各類藝術作品,如Douglas Gordon、Haluk Akakce、Rachel Lowe、Steve McQueen等的錄像及多媒體作品。

 協會一直致力推廣來自英國的視覺藝術,經常在全球各地展出藏品,最近協會更計劃將部分於英國的藏品運至內地及香港舉行巡迴展覽。部分藏品亦長期展於協會在金鐘的辦公室,當中包括Mark Wallinger、David Leapman、Jeffery Camp、George Shaw等人的作品。辦公大樓正門則有特別委約David Batchelor 創作的《HK Fesdella》彩色燈飾裝置,以為香港英國文化協會60周年誌慶,歡迎公眾參觀。(文章及圖片由香港英國文化協會提供)

英國文化協會藏品網址:http://collection.britishcouncil.org

相關新聞
氣候變地變水也變 (圖)
陳龍生:地貌不應因人而改 (圖)
何建宗:從水資源看環保 (圖)
期盼中的南極之旅 (圖)
逆轉氣候變化大行動 —「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系列講座
協會珍藏 盡顯英國藝術活力與創新 (圖)
唐諾:文字總有無限可能 (圖)
書評:時間、生命與「晚期風格」的作品 (圖)
書介:我的時尚騷靈 (圖)
書介:反貪停不了——廉政公署啟示錄 (圖)
書介:書迷 (圖)
書介:真的,好恐怖 (圖)
書介:惡搞經典90次:10秒讀完文學名著 (圖)
徵稿啟事
百家廊:西環尾的黃金歲月 (圖)
翠袖乾坤:新村街上三英雌
跳出框框:懶 惰
琴台客聚:奇怪的法律
杜亦有道:同鍋討吃
思旋天地:「北水南流」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