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港台電視部紀錄片組高級監製蔡貞停
說到《鏗鏘集》,相信大部分香港人都會認識,自1978年3月首播以來,《鏗鏘集》可說是伴隨著香港社會一同成長,筆者也認為可能除了《獅子山下》及《警訊》外,《鏗鏘集》應該是香港電台最廣為人熟悉的電視節目了。對於筆者,《鏗鏘集》一直都有種「標準」的感覺,更認為是香港版的《六十分鐘時事雜誌》。不知道對於港台電視部高級監製蔡貞停來說,《鏗鏘集》又是甚麼?
新角度看世界
「在最初的時候,對《鏗鏘集》也好,對社會也好,大家都不知紀錄片是甚麼,之前有找過明星來演出,好像documentary drama一樣,但故事是真的,之後又試過片段跟訪問沒有關係。在不同年代有不同風格,但無論如何,就是故仔是真的,我們是有東西想說出來的。」
「起初大家都是在摸索,確實困難,以前可以說質素低一些,但觀眾的要求愈來愈高。同時,很多題材我們老一輩的已經說過了,新一輩的如果再說,我就會問他們有沒有新的角度?如果沒有就當然會ban。以前曾有段時間我們做很多有關疾病的故事,如柏金遜症,如果你現在又再說一次患病原因,家人的影響等,觀眾也不會放過你啦。」
不過,蔡貞停也指新一輩的導演對紀錄片更有認識,更想透過紀錄片來表達一些訊息。「我們不是只做完一套22分鐘的片就算了。」
比較新舊知得失
蔡貞停又表示,在年頭他們會計劃一年內會做的重大系列,但中間也會發生某件事,那便會插入。不過時間的快慢其實不是最重要的一環。「我們不是在追新聞,我們是要趕快,但一定要深入。」
《鏗鏘集》不是新聞報道,不用即時報道,重點是要有角度,有深度,讓觀眾有所反思,有所反省,所以他們四川震災的時候,雖然是比其他新聞報道慢了,但走訪更深入的地方,發現更多受災人士的真實生活,觀眾才有更深刻的印象。
「好像在《鏗鏘集》三十周年時,我們再做了一個天水圍的故事,這其實是一次re-visit,我們有時會重訪舊地或舊人,就是要達到比較的效果,看看這個社會究竟有沒有進步。鑑古知今,這就是紀錄片珍貴之處。」
不過,re-visit不等於不斷重訪,因為蔡貞停重訪某些受訪者的機會不多,只在有需要或配合主題時才會這樣做,好像她很多年前曾訪問聯想集團的主席,之後因配合改革開放二十周年才再訪問。「其實這個世界太多新炾捸C」
人就是一切的根源
說到紀錄片,有些人可能即時想到張經緯的《音樂人生》,這齣以音樂天才與香港音樂教育為主題的紀錄片,很難得贏取外國及本港的不同獎項,更重要的是它讓香港人認識到原來紀錄片可以在電影院中看的,而張經緯原來也與《鏗鏘集》有關係。
「我們也有外判給外面的獨立或新晉導演拍片,一來給新人機會,香港的大專院校訓練了不少人才,但也要給他們機會才可以,而且他們也要生活嘛。張經緯在去年為我們拍了一輯《街頭風景》,說的是香港的巴基斯坦人。」
其實,蔡貞停也是喜歡透過人物,去說故事,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者這種軟性一點的手法,反而比明刀明槍來得更深刻動人。
「遺憾……或者是做不成某些故事,約不到某個人,但這些都是很平常啦,你也有這些經驗。但有時被訪者願意訪問,但不願意上鏡,你要知道電視不可以沒有人頭,曾試過訪問一個很好的老師,記錄他願意花時間及精力去提醒學生回校,但校方竟然反對。也曾試過要拍一些學生上課的情景,竟有老師說她有人權不讓我拍,我很氣憤,因為她有人權,但沒有做好事的良知。」
真實而深入,對於蔡貞停,對於《鏗鏘集》,對於香港,也是同樣地寶貴而值得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