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新晉導演 從紀錄人生起步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8-1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堰塞》關注四川地震後部分災民迅速再婚的現象。

 除了電視,香港好像沒有其他地方可以看到紀錄片,筆者以前都是這樣以為,畢竟香港很少有戲院播放紀錄片。不過,就是因為張經緯的《音樂人生》,香港人終於知道原來可以到電影院看紀錄片,雖然這在外國根本是件很平常的事。筆者也因此開始留意香港的紀錄片「市場」,在今年度鮮浪潮本港競賽部分的名單中,發現一些新晉導演試圖以紀錄片形式來說故事,雖然剛公佈了入圍名單,但筆者先訪問其中幾個,或者香港紀錄片之芽能否成長,就要看他們的了。

四川地震的影響

 雖然只看過一些片段,余曦的《堰塞》( Broken but New)最令筆者有紀錄片的感覺——地震後的四川擂鼓鎮,失去妻子的老徐準備再婚,但面對還沒走出喪母陰影的女兒姍姍,他又猶豫不決了。姍姍在念高中,知道父親打算續弦,心裡滿是鬱結,獨自出走去看堰塞湖。那是一個由塌方的泥土掩埋整個鎮後形成的湖,美麗而充滿危機,有待疏通。破壞會帶來新的景象,這可是大自然給人的啟示?

 余曦是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MFA碩士,作品曾參加第14屆ifva公開組展映,他是四川人,08年四川地震時正在香港,就著急回家了。回家後,知道家裡安好,就帶著攝像機去做志願者的同時,拍了一些素材。

 「這一拍持續了4個月,中間經歷了很多不尋常的事情,其中有兩件事情很費解:一是災區變成了旅遊區;二是很多喪偶的人們迅速再婚,重新組織起家庭。這兩件事情我想不太清楚。一方面是道德倫理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生命本能的問題,或者是生命力的反彈。於是抱著既然都想不清楚的心態,就選擇了這個題材,也不是想通過拍片尋找答案,而只是關注這個現象。」

寫實與不寫實之間

 他表示,當時已有很多地震紀錄片和劇情片出現,表現救災的、志願者工作的、百姓生活的、檢討政府職能的,但是沒有關注再婚的這個話題,也就堅定了這個題材的想法。關於想要表達的東西,他想片子的英文名是個最概括的說法:Broken but New——一個破壞後的面貌,變成了一個新的面貌。

 「全片都在災區實景拍攝,展現了這個地區的地貌。地貌在片中又是很重要的概念。堰塞湖形成的過程,也是之前提到過broken but new的案例。因為直接和現實事件關聯,風景本身就可以帶出不同的情緒。另外就是全片絕大多數的演員,都是地震災區本地的居民。他們的參與,讓片子有了不同於其他專業演員表演的劇情片的氣氛,又是現實又是虛構。」

 據余曦憶起,最大的困難是追車戲及水戲這兩部分。「追車戲是父親開摩托車翻山,去追坐越野車離開的女兒。山路崎嶇顛簸,灰塵又大,所以前後踩點了很多次,把公路上具體要拍的位置、畫面都確定下來,減少隨機性,最後完成度還算可以。」

 「水戲是女兒進到堰塞湖中,在被淹沒的樹枝上掛上圍巾,還不小心失足,在水中撲騰。這是全片中拍攝難度最大的部分。因為堰塞湖是填積而成,深淺不一,所以安全是一切的頭等問題。只有在拍攝的水區反覆踩點,確保安全。拍攝時間在一月,在全年最冷的時段下水,保暖也是個問題。之後才是導演去設計鏡頭的方案。最後這一部分的完成度不好,是一次失敗的經驗,不過後期剪輯把這場戲救了回來,還剪出了另外一種氣氛,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從自我尋找到社會聯繫

 另外,筆者也留意到另一部電影,就是史恩樂的《流離》,故事是來自北京流離在港的藝術系畢業生琴想找個不回家的理由,於是努力作畫,希望被本地畫廊垂青,她結識了同是來自北方,已在香港結婚定居的明,感情在港島西區的電車沿線上浮現,可是進一步的肉體關係,只令二人更清楚自己孤獨的無以名狀。琴終於完成她第一幅在香港的重要作品,畫中那個身處幽暗城市中的潛水者可以是她的象徵,但也可能真有其人:一個羨慕做魚的人。

 其實史恩樂的作品有些像初期的《鏗鏘集》,就是找明星來演出,但故事卻是真的。史恩樂指,她之前已訪問了不少新移民,做了深入的資料搜集。對她來說,這不是一種自我的沉溺,反而是與社會重新建立關係的機會,拍片多少也有一種社會責任,正如她所說,拍片就好像是自我尋找及表現,現在將這升至社會的層面,所以今次核心思想是「家」,這不但是史恩樂的家,也是很多人的家。

相關新聞
讓社會思考 借自身反省 「紀錄」這世界 (2010-08-12) (圖)
為香港鏗鏘 思考社會進步 (2010-08-12) (圖)
新晉導演 從紀錄人生起步 (2010-08-12) (圖)
小結: (2010-08-12)
延伸參考: (2010-08-12)
氣候變地變水也變 (2010-08-09) (圖)
陳龍生:地貌不應因人而改 (2010-08-09) (圖)
何建宗:從水資源看環保 (2010-08-09) (圖)
期盼中的南極之旅 (2010-08-09) (圖)
逆轉氣候變化大行動 —「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系列講座 (2010-08-09)
協會珍藏 盡顯英國藝術活力與創新 (2010-08-09) (圖)
專家教你 過環保生活 (2010-08-07) (圖)
生活還是簡樸的好 (2010-08-07) (圖)
有待科技增效益 (2010-08-07) (圖)
為回收材料增值 (2010-08-07) (圖)
小結: (2010-08-07)
生命的一刻 拍下那一剎 (2010-08-07) (圖)
在非洲拍下小豹 (2010-08-07) (圖)
展覽邀請卡也用上飛翔中的鶴為封面 (2010-08-07) (圖)
日本北海道的丹頂鶴 (2010-08-0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