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愛因斯坦鑽探人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8-2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思考、思考、再思考。科學研究好像鑽木板,有人喜歡鑽薄的,我喜歡鑽厚的。」亞伯.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鑽探」精神,對後世科學家帶來莫大啟發和鼓舞。今年,是他逝世55周年,最近世界各地均有大量紀念活動,甚至有一個被稱為「世界上最大型」的愛因斯坦國際巡迴展覽。

 「沒有好與壞,也只不過是相對吧?」今時今日,很多人面對分析和判斷困難時,也喜愛發表他們的「相對論」以求「解圍」。但愛因斯坦為「修整」牛頓的時空觀,足足思考了數十個年頭。「科學重點不在尋求答案,而在發掘問題,或許在未來會被人們所解決﹗」愛因斯坦成就卓越,並非天生所賜,而是成長過程有著謙虛態度和廣闊心胸!

文:呂瑋宗 圖:資料圖片

科學家由生活孕育

 要了解愛因斯坦的思維,最好方法不是閱讀其論文原稿,而是觀賞其生活物品。是次展覽,便把他當年的家居擺設「巡迴」演出,展出一大堆他當年的生活物品,包括桌椅、床枕和兒時玩具。

 出生證明影印件顯示,愛因斯坦生於1879年3月14日德國烏爾姆(Ulm)。從舊照片不難察覺,他出生時後腦巨大,且頭骨呈稜角形,至3歲仍不懂說話,令媽媽極為擔心。是次展覽,披露了天才科學家鍾愛的玩具:不是飛機大炮,而是積木和指南針。透過砌積木,自小便訓練出耐性和毅力。9歲時,他已能砌出14層高的複雜建築物。而那個圓形指南針,原是愛因斯坦父親送給他的。藉著這個小玩意,他自幼便明白磁力原理。至今,這些有百年歷史的玩意,已成無價古董。

 按照愛因斯坦理論,當速度達到光速的99%時,所看到的景象將會發生光學扭曲。有關理論,原來是他當年騎自行車時發現。展館中,便讓參觀者騎上一輛固定自行車,前方大屏幕顯示愛因斯坦當年在伯爾尼專利局工作上班途中的景觀。驚天動地的科學理論,原來就由積木、指南針和單車等生活品中「鑽」出來。透過這些物品,大家對愛因斯坦的了解頓然立體化,發現原來天才背後也有人性化一面。其實,他的一生和普通人一樣,不斷經歷成敗得失。

歷遭挫敗 終奪諾貝爾獎

 驚世科學家,一定是尖子嗎?愛因斯坦生於經營電器坊的小家庭,出生不久便遷居慕尼黑及米蘭。他家境不富裕,語言能力極差,上天只給予他數學天賦。十歲時,他考進慕尼黑教會中學讀書,但基礎知識嚴重不足。除數學成績優秀外,其他學科均屬低下,1894年更遭受退學處分。他的大學成績單顯示,在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學習的第三年,「初學者物理實驗」一科中只得「1分」的最低分成績。事後他還飽受老師責罵,幸而有好朋友拔刀相助,借出筆記協助他補考過關。這筆記,便讓愛因斯坦初嚐友情的滋味。

 愛因斯坦的學習生涯挫折重重,除錄得1分「佳績」外,還遭物理學教授韋伯(Heinrich Friedrich Weber)討厭和批評:「你很聰明,但有個缺點,你聽不進別人的話」。1899年6月,他在實驗室工作時引發爆炸,手部遭嚴重燒傷。1900年畢業,本來想留校擔任全職助教,結果只能靠當助理維持生計。後來,他被伯爾尼瑞士專利局錄用為技術員,從事發明專利申請的技術鑒定工作。工餘時間,他便展開科學研究。這些挫敗令他大徹大悟,明白到人際關係的重要。展覽中,亦展出一些他寄給朋友的書信影印本。其中一篇,便是向好友分享光電效應理論的研究心得。多年後,他便憑著這理論奪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展覽中,觀眾也能一睹這位天才的學術手稿,見證驚世科學理論的誕生。1905年,他一口氣發表了六篇劃時代的論文,分別是:《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試探性觀點》、《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方法》、《熱的分子運動論所要求的靜液體中懸浮粒子的運動》、《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布朗運動的一些檢視》。《物》一文在德國《物理年鑒》(Annalen der Physik)刊出,愛因斯坦認為物體的質量,可以量度其能量。隨後這點子,便導出了「E = mc2」的公式(E代表物體靜止時所含能量,m代表品質,c代表光速),讓他在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對核彈又愛又恨

 除醉心鑽探物理現象外,愛因斯坦還是個和平愛好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熱心投入公開及地下反戰活動。1933年1月納粹黨奪取德國政權後,科學界受盡迫害,幸而他當時還在美國講學,因而未遭毒手。大難不死,他便努力協助歐洲難民移民,努力營救著名科學家。1940年他取得美國國籍,並把早年就鈾核分裂及其鏈式反應的發現,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研製原子彈,以防德國佔先。但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在日本投擲原子彈,卻令愛因斯坦強烈不滿。對自己的科學成就未能被適當應用,令愛因斯坦感到迷惘。1955年,他便簽訂《羅素—愛因斯坦宣言》闡揚其和平、反戰立場。50年代,以色列還一度邀請他擔任總統,只是他沒有接受。

 他努力解釋宇宙,對大自然愛護有加,是素食主義者。「我認為素食者的人生態度,乃是出自極單純的生理平衡,因此對於人類的理想是有所裨益。」雖然注重飲食,在展覽中,也不難發覺他晚期的樣貌衰老得很快。專家認為,是因他早年過度用腦有關,外表比實際年齡老。1955年4月18日,他在普林斯頓醫院因呼吸困難、主動脈瘤破裂導致大溢血,與世長辭,享年七十六歲。

 醫院病理醫生在驗屍過程中,在未經其家人允許下,私自取下愛因斯坦的大腦保存。這位醫生希望未來神經科學界,能夠從他的大腦中有所「得著」,查探他聰明的原因。結果除了發現結構奇特外,其它一無所獲。

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作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很多人都認同他極具智慧。但所謂大智若愚,他對自己利用科學解釋宇宙的能力,仍有保留。有次,有記者問他關於宇宙由來的看法。當時,愛因斯坦剛送走一位客人,他便問記者:「記者先生,您是否知道誰將那咖啡杯放於此處?」記者答道:「當然是閣下。」愛因斯坦便接著說:「小如咖啡杯,尚且需要一種力量來安排;那麼你想一想,宇宙擁有多少星球,而每一星球均按一定軌道運行無間,這種安排運行力量的即是神。」深藏不露、大巧若拙,愛因斯坦對自己物理學的智慧,每每仍抱有保留。雖然,驗屍解剖未能釋破愛因斯坦聰明之謎,但他的虛心態度,便是其成功要訣。

 一直以來,科學和宗教界就宇宙論不斷爭辯,愛因斯坦卻有獨特看法。他表示,現今的科學只能證明某種物體存在,卻不能證明某種物體不存在。如果現在還不能證明某種物體存在,大家並不能斷定它就是不存在。「若干年前,我們未能證明原子核存在,假如當時我們貿然斷定原子核不存在,則在今天看來,不就犯了天大錯誤嗎?」愛因斯坦的成就,不是他知識無限,而是他宣告人類的知識是有限,並不能即時斷定所有道理。

 但在這有限中,科學家又如何繼續研究呢?「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無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動進步,是人類進化的源泉。(原文: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For knowledge is limited, whereas imagination embraces the entire world, stimulating progress, giving birth to evolution.)雖然人力有限,想像力卻能讓科學家有空間繼續查找答案,推動研究進程。

 經過這次國際巡迴展覽,相信更多人有耐性鑽探「厚木板」。

相關新聞
百家廊:文學有什麼用(下) (圖)
琴台客聚:玻璃罩:透明的囚禁
翠袖乾坤:最底層的真實
娛視觀:房事並不如煙
生活語絲:中國邁向汽車強國
一網打盡:新聞遮擋
寫我遊情:黎巴嫩隨波里市集
手寫板:益力多 (圖)
短載:魚王
浮城誌:黑面
詩意偶拾:謎鴉
試筆:別離
試筆:氣球
稿例
愛因斯坦鑽探人生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