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羅湖文化公園首任主任、現任深圳市粵劇粵曲學會會長陳志超接受本報採訪。
深圳特區30年的改革開放從羅湖起步,而羅湖又是從漁民村起步。
吳阿姨回憶,改革開放前,漁民村人以打魚養魚為生,整天就想著怎麼能吃飽肚子,根本談不上娛樂。
深圳特區成立後,得天時地利之先的漁民村,辦起了「三來一補」工廠,組建了運輸隊,做起了貿易……1982年,漁民村成為全國最早的萬元村,家家買起了電視。
吳阿姨至今難忘,誰家買電視之初,全村人都圍到他家去看。當時,電視節目很單一,內地電視頻道節目不多,大家多收看節目豐富的香港電視頻道。吳阿姨笑著說:「連廣告都愛看」。
1986年6月,羅湖區決定建設羅湖文化公園,由時任羅湖區文化局副局長的陳志超牽頭負責。
陳志超回憶,當時羅湖正處於大建設初期,由於文化設施缺乏,娛樂生活比較單一,所以羅湖文化公園是一邊動工建設一邊開展文化活動。
當時設施簡陋,搭了個露天舞台,用布圍成一個圈,每人花三毛錢一張門票上台自娛自樂,表演歌舞雜技等節目,表演出色者可獲得太陽帽、蚊香、信封、郵票等獎品。講起當時的盛況,陳志超掩飾不住興奮的表情,「因為周邊都是工地,外來工多,場場爆棚,成了名符其實的『平民夜總會』,這裡也因此培養出了一批歌手,其中許多後來走進歌舞廳演唱。」公園露天電影的放映,也給陳志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場電影都座無虛席。
電視、電影、歌舞幾乎是那個年代羅湖人娛樂生活的盛宴。羅湖南國影院的興盛也是一個見證。成立於1988年8月的羅湖南國影院,在當時平均票價僅為20-30元的形勢下,創下了年票房收入2400萬元的高票房紀錄。在1992年至1994年,連續數年票房收入高居全國首位。
電影業至今仍是羅湖娛樂方式的主流,目前羅湖已擁有了新南國影城、萬象城嘉禾影院等五星級影院,吸引著包括港人在內的海內外觀眾來羅湖觀看電影,使深圳成為全國電影業發展最快的城市。
香港稻香集團首席顧問陳植漢稱,自己和朋友經常去萬象城看電影,因為這裡不僅價格比香港低,而且環境好,服務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