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體感電子遊戲的生產商為推廣產品,昨舉辦虛擬乒乓球比賽。
【本報訊】(記者 黃德正)本港學童超重情況普遍,衛生署統計顯示,平均每5名學童就有1位體重超標,與他們缺乏運動有莫大關係。浸大最新調查指出,7成學童每周只會做1至3小時運動,遠比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的5小時低。有小學為鼓勵學生多「郁動」,擬於體育課引入所謂體感電子遊戲。有教育界人士質疑成效,並指電子遊戲不能取代真正的運動,學校應讓學生認識運動的本意,並多以群體運動鼓勵同儕互動。
7成學童認為助運動
體感電子遊戲的生產商Sony早前委託浸大體育學系,訪問了300名8至15歲、就讀高小至初中的學童,了解在學校的體育堂引入體感遊戲的可行性。所謂體感遊戲,是指玩家透過無線控制桿,即可指示熒幕上遊戲人物同步做出相應動作,現多應用在運動類遊戲上。
負責調查的浸大體育學系副教授劉永松表示,調查發現7成學童每周只會做1至3小時運動,遠比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的5小時低,「另本港學生只能做到日行8,000步,達不到標準的1萬步,學生可透過體感遊戲去補足餘下的運動量。」不過他坦言這不能取代真實運動,因體感運動遊戲的運動量不足,只可作為輔助。調查亦顯示,71%學童認為這遊戲能鼓勵自己多做運動,66%則認為這可增加自己對某項運動的認識。
教師望學校引入遊戲
資深小學體育老師黃敬儒表示,他任職的學校,逾半學生不愛運動,好動學生只有1成,他希望學校能引入體感遊戲,提升他們的運動興趣,又指雖然遊戲的運動量只有「散步」的強度,但他認為「有郁好過無郁」。
Sony市場部經理趙善盈表示,公司計劃今年與10間小學合作,將體感遊戲引入體育課,現時已有5間小學表示有興趣。
教育評議會執委蔡國光認為,如果學生不能認識運動的本意,長遠亦難以靠遊戲鼓勵學生做運動,「目前學校主要以學術科目為主,體育科為次,我們應重新檢視體育課的角色,以助學生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