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冬日溫泉
探尋文登的長壽秘訣,不能離開這裡底蘊深厚蔚為盛行的養生文化。在長壽村的代表暘里後村,敬老愛老的傳統在這裡代代相傳。「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作為後代子孫的山裡人精心呵護著家裡的老人。生活無憂,開心快樂,孝文化給這裡的老人們健康長壽打下了心理基礎。
「孝」是文登長壽之鄉的一個文化因子。文登自春秋起,深受齊魯文化影響,很早就有了孝的觀念。文登自古不乏忠孝節義之人。據《金史.孝友傳》記載,「金明昌二年(1191年),進士王震,自幼家貧,母患風疾,割腿上之肉,雜以侍母飲食」。時朝野上下聞王震之孝行皆為感動,社會風氣為之一變,孝敬父母遂成文登之美俗。清代,文登爬山後徐家村人徐土林大忠大孝,為回家贍養母親曾三次辭官。雍正本《文登縣志》記載:文登人尚禮讓,重廉恥,敦本務實,教養兼施,聞名四方。「不孝之人不足為交」已經成為文登人社會交往的一個道德尺度。
在文登,源於道家的養生文化對文登的長壽至關重要。
春秋戰國諸多學派中,道家最重養生,且多以行氣為主要方法,即通過調節氣息和控制意念來達到養生健身的目的。秦漢時期,長生不死、肉體成仙是人們的核心信仰。這種信仰刺激了人們追求長生不死的慾望,特別是帝王們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尋求不死之術。戰國中期,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曾派人入海尋求神山和仙藥。後世的秦皇漢武也熱衷此道,幾次親臨文登求取。《史記.封禪書》記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四次巡遊海上,文登是必經之地。帝王們的求仙活動刺激了方仙道的發展。當時文登和昆崳山區成為方士們的大本營。
而金元之際創建於文登的全真道,其修真養生思想對文登長壽文化影響最為深遠。文登的聖經山是中國道教全真派的發祥地,全真道是中國道教集大成者,創始人王重陽用老莊哲學提高了道教的水準,使道教由祈禳之教,上升為安身立命之道,形成一種道家自然主義的生活態度,較好地發揮了道教淨化心靈、調節心理的巨大功能。
如今,文登市自2007年起就實施了以「居有所安、行有所便、幼有所教、壯有所事、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濟、閒有所樂、差有所治、憂有所解」為主要內容的「十有」民生工程,在2009年政府投入 3.7億元實施了27個便民利民大項目的基礎上,今年文登安排資金4.2億元,重點解決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30項民生工程;同時,突出和諧文化建設,倡樹「和為貴」的理念,構建和諧人際關係。
和諧文化成就了和諧文登,成就了長壽之鄉文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