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據內地媒體報道,近期,全球重要糧食出口國俄羅斯頒布糧食出口禁令,印度、澳洲等糧食大國也面臨糧食減產。有關專家認為,對待糧食問題要居安思危。從長遠看,國內糧食形勢不容樂觀,應該未雨綢繆。
耕地減少制約了中糧食國供應。有專家指,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稻米種植面積減少了1億多畝,目前這一趨勢並沒有根本扭轉。
從長遠來看,中國糧食主產區還受到水資源的制約。「大規模的農田機井建設,保障了河南糧食產量連續10年全國第一,也使地下水位年均下降0.2米。」河南省水利廳有關人士說,打井抽水救急可以,但不可持久。一旦發生持續性乾旱,地下水位大幅下降,糧食就可能減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韓俊用「脆弱、強制性、緊張」來描述當前中國糧食的供求平衡。脆弱,在於耕地稀缺;強制性,在於種糧收益低;緊張,在於玉米和水稻供需已接近失衡臨界點。
短期內不會出現糧荒
不過,有專家認為雖然多個糧食大國減產,不過中國國內糧食形勢整體好於國際,短期內不可能出現糧荒。
發改委負責人也表示,下半年國內糧食市場供需基本平衡的格局不會改變,有能力保持糧食價格穩定、小幅上升。
雖然如此,相關專家亦提出,對待糧食問題必須居安思危。從長遠看,國內糧食形勢不容樂觀,應該未雨綢繆。專家還建議,應盡快改善中國糧食加工業「小、散、低、亂」的局面,由龍頭企業引導發展訂單農業,提升種糧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