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掌上明珠》
村上春樹有一篇名為《電視人》的短篇作品,其以近乎詭異的手法描述電視如何以「不速之客」的身份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可見電視已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是我們生活的中心。學者莫利(David Morley)在《電視、受眾與文化研究》一書中引述古德曼(Goodman)的論點,認為以往心理學經常以餐桌作為家庭的起點,但隨著電視的滲透力與日俱增,電視已是一種有效工具以分析及理解家庭的變化,同時有關電視成為家庭中心的論述值得我們深思。縱使在2010年的今天,互聯網甚至手機的文化盛行,電視的優勢漸失,但其影響力猶在。
題材生活化 觀眾易接受
電視每天提供24小時節目,電視節目一般分成3大類,例如:
1.新聞紀錄性節目
2.娛樂資訊節目,當中包括遊戲節目
3.電視劇集
根據馬特拉特(A. McBarnet)在《女性與文化工業》一文中指出,在眾多的電視節目類型裡面,以電視劇集或原文稱為虛構類節目者,其影響力是最大的。馬特拉特認為,電視劇集大多以一種生活化方式且虛構形式,傳播內容給予大眾;對大眾而言,這種形式較易理解及接受,無論在情感和思想上均易於得到確證及認同。同時,這是大眾文化地帶中的一個獨特的空間,在這個空間維度中,任何時空都可以成為可能,任何人和事都可以成為可能,其想像空間是廣而闊的。
反映社會現象 輯錄大眾所想
電視劇的題材可以天馬行空,但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文本,多少會受到社會變化所影響,畢竟製作人始終是社會的一分子,在同一天空下生活,所思所想存在某一種的共同性;或者說,若商業電視以收視為依歸,前提還是要獲得大眾所認同,大眾本身就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因此,無論節目製作的背景以何種目的或理念製作節目,從社會角度而言,其多少反映社會某種當下的現象。然而,其反映的手法及可觀性如何,則是另一個討論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