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大生物化學系教授陳浩然破解了小腦萎縮症基因蛋白變異之謎,為治療該症帶來突破。本報記者歐陽子瑩 攝
【本報訊】(記者 歐陽子瑩) 小腦萎縮症令患者腦部持續退化及萎縮,記憶力衰退及失去動作的協調能力,但現有藥物只能減緩病情惡化,醫學界仍未找到治癒之法。由03年開始積極研究此症的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陳浩然,最近發現兩種與導致小腦萎縮有直接關係的有害蛋白,為小腦萎縮症的臨床治療找到新方向。他亦憑此研究奪得中大「2009年青年學者研究成就獎」。
發現兩有害蛋白致病源頭
陳浩然接受訪問時稱,小腦萎縮症因基因出現變異或遺傳引致,患者的腦細胞會不斷死亡,令腦部持續萎縮及退化,失去各種功能。他自03年開始從基因蛋白入手,積極研究治療小腦萎縮症的方法,於07年及今年初,先後發現兩種有害蛋白,找出此不治之症的致病源頭,「這些有害蛋白會依附在腦細胞核內,阻礙內裡的化學活動,當有害蛋白積聚太多,便會慢慢令腦細胞死亡。因此,如果能阻止有害蛋白的生長,便可減少腦細胞的死亡。」
他發現有關蛋白的特徵,並利用神經系統十分發達的果蠅作實驗對象,以其視網膜腦神經細胞組織測試。結果發現,當有害蛋白的數量愈多,果蠅失去視覺的速度愈快,相反,當有害蛋白被消除,神經細胞死亡的速度明顯減慢。為進一步了解有害蛋白與哺乳類動物病理的關連,他亦抽取了老鼠的腦神經細胞作測試,取得實證。
真正製藥治療尚要攻多關
陳浩然的研究為治療小腦萎縮症跨了一大步,但他稱,現階段距離真正製藥治療仍要通過多個關卡,包括要解決如何有效將藥物置入細胞,以及藥物對不同類型小腦萎縮症的功效等等。他將會繼續與醫學界合作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