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為紀念霍英東,昨日中大霍英東遙感科學館開幕禮亦同場為霍英東銅像揭幕,沈祖堯(左一)希望學生能效法霍英東愛國和樂於奉獻的精神。本報記者曾慶威 攝
【本報訊】(記者 黃德正)地球環境千變萬化,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已越來越多利用太空衛星遙感訊息,監測分析各地的環境變化。香港中文大學獲霍英東基金會捐款4,000萬元,支持成立遙感科學館,並與該校的衛星遙感地面接收站相連,成為南中國的地球信息與地球科學研究平台。
中大透露,接收站近日成功連接國家參與研發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明年起將可收集該衛星所獲的關於南中國海和珠三角大氣、海洋和陸地3方面的數據,更全面進行環境災害監察及研究工作,確立其國家級衛星遙感基地地位。
霍英東遙感科學館位於中大頂峰,佔地2,090平方米,並設有多個實驗室如虛擬地理環境實驗室、微波散射測量實驗室、多功能廳和展覽廳等。
邀董建華李剛呂新華主禮
科學館於昨日舉行的開幕禮,邀得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中聯辦副主任李剛、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呂新華、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主任郭華東主禮,霍英東基金會董事霍震霆、霍震寰和霍震宇,中大校長及沈祖堯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林琿出席。大會同場亦為霍英東的銅像揭幕。
沈祖堯在致辭時表示,霍英東進取愛國、樂於奉獻的精神,能鼓勵學生奮發學習,探索科學奧秘。霍震霆則指,中大可以實現霍英東的遺願,致力研究和監測自然環境,並履行公眾教育的責任。他期望,科學館能發展成世上一流的科研中心。
獲中科院支持 監察自然災害
中大將透過新的科學館將主力研究地球信息與地球科學,更獲得中科院支持,藉遙感科學技術研究和監察自然災害的發生,亦會進行關於氣候變化、海洋與海岸、城市群地理信息系統等研究項目,及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中大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專業顧問彭奕彰指,校方成功與國家有份研發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達成協議,明年初起可接收該衛星所獲的大量環境數據,連同現有向歐洲太空總署租用、訊息穿透力強的Envisat衛星,未來將能更全面就南中國的自然環境作分析。
南中國有85%天災都和雲雨相關,若能準確掌握相關數據,除能幫助救災,亦能未雨綢繆。
彭奕彰表示,衛星遙感能監測地面沉降、海上油污以至傳染病環境因素等訊息,「如近日爆發登革熱的地點,我們能配合監察附近環境中積水、植物等,有助預測疾病未來的發展情況。」
科學館擬參與本地鐵路興建
他又透露,科學館擬利用其對地面沉降的探測,洽談參與本地鐵路興建,又將以衛星資訊製作校園3D全景圖,開拓不同的跨領域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