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死亡是生老病死其中一個的自然過程,同時亦是一個痛苦而刻骨銘心的經驗。有研究指出大約51%的青少年曾遇到親朋戚友離世的事情,可見喪親對青少年並不陌生。
突變引致情緒困擾
喪親首先會帶給青少年一連串的情緒困擾,包括:悲傷、無助、內疚、思念、害怕、迷失、孤單、失控等。如果青少年不能處理這些哀傷的情緒,嚴重的會導致其他的情緒問題,例如他們會日夜思念死者,感到對生命失去意義,甚至變得麻木及疏遠他人,更可能會誘發情緒病。
很多女孩子透過哭泣釋放情緒,而男孩子則多以外顯行為,如打架、吸煙、退學、成績倒退等來宣洩自己的哀傷。有些青少年或會尋找身邊的朋友作支援,但同齡的朋輩未必能承載喪親青少年的情緒反應,甚至會避談一切,所以青少年多數會依靠自己來處理這突如其來的轉變。
父母應給子女空間
其實,當事情發生後他們會感到十分震驚及混亂,由於他們對生死的觀念淺薄,往往會引發一連串的問題,如「親人死後會去哪裡?」、「發夢見到死者是好事或是壞事?」等,曾有一個學生相信他的母親死後會到達另一星球,而當他死後便會與母親在那個星球相聚。對於這些想法我不會給予意見,只會嘗試了解這些想法背後的意思,從而協助他們抒發自己的感受。
無論文獻或是我所接觸的喪親青少年都覺得時間及空間對他們處理自己的情緒是相當重要的。他們害怕打開情緒的盒子後,事情便會失控。他們一方面會對父母的提問感到厭煩,另一方面又怕自己的情緒會影響他人,所以父母可給予子女空間,例如對他們說:「如果你想談一談,爸爸/媽媽是很樂意聽的。」
家長表率子女模仿
另外,喪親青少年會觀察其他家人的反應來學習面對及處理喪親經歷。曾經有一個青少年分享,他會間中問哥哥會否仍為去世的父親失眠流淚,從而理解自己的情緒是否「正常」;亦曾經有一個母親,每當與我提起去世的丈夫,她都表現得悲傷哀痛,但在子女面前卻扮作堅強,盡量避免提及丈夫;而她的兒子也一樣,盡量避免與母親提及父親,但自己卻不停思念父親及探索生死的問題。處理喪親並無一套規定的方法,最重要是協助青少年摸索一種適合自己的處理方法,好讓他們能回復日常生活。死亡不能挽回,但學習正面看待生死,了解生命的意義,卻是人生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由於大家都處於哀傷階段,要同樣是喪親的父母處理子女的需要的確是一件十分沉重的工作。如有需要,父母可與輔導員聯絡,尋求協助。
撰文:香港家庭福利會 註冊社工劉淑芹姑娘
www.familyoasis.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