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0月26日,三峽工程蓄水至175米。圖為從三峽大壩上拍攝水庫和下游的水位落差情況。 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肖晶 三峽報道)26日上午8時55分,三峽集團董事長曹廣晶正式宣佈,三峽工程175米試驗性蓄水首次成功。此次蓄水成功將標誌三峽工程的防洪、發電、通航、補水等各項功能均達到設計要求,其綜合效益可全部發揮,同時整個工程將接受高水位的全面檢驗。
滑坡地震次數小於前兩年
水庫曾於2003年6月首次蓄至135米水位,工程進入圍堰擋水發電期;2006年汛後蓄至156米,進入初期運行期;2008年和2009年兩次進行175米試驗性蓄水,但分別只蓄至172.8米和171.43米。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鄭守仁分析稱,通過對前兩次試驗蓄水失敗進行總結後得出規律,要達到三峽初步設計的水庫蓄滿率,最好的辦法是攔蓄9月份汛末洪水資源進行蓄水,減輕10月份蓄水壓力。
在昨日召開的媒體見面會上,曹廣晶針對滑坡、地震等地質災害,泥沙淤積以及水質保護一系列爭議問題作出回應。曹廣晶表示,今年滑坡、地震等地質災害發生次數和級別均小於前兩年。10月21日,巫山望峽危岩滑坡體發生滑坡,原因是下面多個煤洞長期挖煤挖空山體所致,與三峽蓄水無直接關係。蓄水初期也並沒有出現微震、極微震等現象。此外,10月蓄水至175米後,2011年度庫區水庫誘發地震活動發生重大變化可能性不大。
泥沙淤積情況較預測為好
曹廣晶又稱,三峽工程建設末期開始觀測泥沙淤積情況,發現總體情況好於初步設計時的預測。觀測結果表明,從2003年蓄水以來,泥沙數量僅相當於論證時引用觀測資料的40%,僅為2億噸。實際上從1992年以後,三峽泥沙來量已逐步減少,從目前分析來看,上游來沙還會進一步減少。
水質方面,根據截至10月17日的監測結果,本次試驗蓄水過程三峽水庫水質與往年比較沒有太大變化,幹、支流水質仍保持總體穩定,幹流主要斷面水質保持在II-III類,支流水質以Ⅲ-Ⅳ類為主。
另外,在歷時一個半月的三峽175米試驗性蓄水期間,航行三峽庫區的船舶安全暢通,無一重大安全事故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