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中年,與中學同學敘舊。數小時聚會中,總有無盡的話題和無止的笑聲。話題除了當年的趣聞佚事重溫,另一個必然話題,就是「湊仔經」。其中當然離不開子女如何失控,父母可以怎樣收放得宜,對不同潮流時事的觀點,及應如何乘機教育子女,向子女灌輸正面的人生態度,好趁子女在身邊的日子,多接受父母正面熏陶,在紛亂的世界建立一套穩陣的價值觀。
當大家正投入討論,到底向子女說甚麼大道理最為湊效時,其中一位同學問:「我們今日大都為人父母,相信這條問題的答案我們最懂得回答。試從我們以往與父母多年相處的各個片段著手,看看有哪些片段,你發現時至今日,仍然感動自己,對自己待人處事的原則和態度上仍具有影響力?」近十位舊同學都靜下來,在腦海回憶片段裡打撈,看看父母在自己心裡留下的沉澱物是甚麼。
個多分鐘後,舊同學阿忠打破了安靜,與我們分享他在小一時與母親的一件生活小事:
剛上小學,體育課原來不是單著白色體育服便可,還要釘上校章。
回家後,媽媽問我:「有沒有看見同學的體育服如何?」
我說:「同學的體育服都有校章。」
「釘在哪邊?」
「在右邊。」
媽再多問:「右邊?阿忠,你知道哪邊是右邊?」
我肯定地回答:「媽,我知道在這邊(自己舉起右手),同學的校章都釘在右邊。」
媽說:「知道,釘在右邊。」
次日穿著體育服回校,發現原來其他同學校章的方向與我的不同,還被老師指正一頓。
回家向媽媽訴苦,她說:「你如何發現同學校章的方向和你的不同?」
「……不知道。」
「你之前看見同學的校章在右邊時,你與他們是並排著,還是面對著?」她問。
「面對著。」我想了想。
母親面露笑容,說:「你明白了嗎?面對著看,與並排著看,左右會對調。知道嗎?」
6歲的自己一時想通了似的,說:「媽咪,我知道了。」「但對唔住……」
母親面露慈容地說:「都不要緊,你明白就好。」
現在回想,還記得當時自己心裡多感動。很想借機會多謝母親,她並沒有以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甚至無上的權威,在我的學習和人生歷程上套繩索、設限制。相反,父母還不惜犧牲自己的勞力心力,給我在不同地方能自由學習,自由選擇,甚至犯錯,只要我明白就好。多得他們,否則我只會走在他們希望的路上,甚至走在他們的影子底下。很想借機會多謝父母親。
這刻大家都受阿忠和他母親的故事感動,一起鼓掌,亦發現為人父母要學習的還有很多。有同學更說:「與其說些,如『在好耐好耐之前,在好遠好遠的地方』不著邊際的小故事,不如好好回想我們如何受感動,在往後的人生可以怎樣感動下一代,影響身邊的人。」 ■撰文:香港家庭福利會全人專業服務註冊社工 陳耀麟(www.wellnessh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