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前排右)與中山大學校長黃達人(前排左)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簽署合作協議書。科大衛教授(後排右)及劉志偉教授(後排左)分別擔任研究中心的主任及副主任。中大提供圖片
國家級合作平台 獲撥款2300萬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子瑩)香港中文大學與廣州中山大學最近聯手成立新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成為香港首個在歷史人類學領域的國家級重點研究基地的合作平台。研究中心邀得中文大學偉倫歷史學講座教授科大衛擔任中心主任,由他主持的「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大型研究計劃已歸入研究中心的重點項目,教資會撥款2,300多萬元作為經費,主要研究珠三角至華北地區近千年的歷史發展。
由兩所「中大」聯合成立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昨日在香港中文大學祖堯堂舉行揭幕典禮,校長沈祖堯與中山大學校長黃達人簽署合作協議書,並與擔任主禮嘉賓的國家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副司長張東剛、廣東省教育廳巡視員羅遠芳及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部長莫錦強一同為研究中心主持揭幕儀式。
中文大學科大衛任主任
沈祖堯在致辭時表示,研究中心貫徹珠三角地區的全方位發展協調,更配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共同開創高水準的科研合作體制。
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將由中文大學偉倫歷史學講座教授科大衛擔任;副主任則由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劉志偉出任。
科大衛表示,中國地大物博,分析地方歷史有助更全面了解國家,研究中心會致力在地方上進行歷史考察,「例如被視為中國南部核心的洞庭湖、雲南的小數民族等,其實很有研究價值」。他表示,會透過實地考察經驗如地方文獻收集、宗教儀式、口述歷史,研究民間的經濟、文化發展等。
從事中國歷史研究逾30年的科大衛認為,新成立的研究中心意義重大,「我們到內地做研究,一定要內地學者幫忙,因為不懂地方話,要去的地方溝通不了,可謂寸步難行」,又指從事有關研究的學者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研究中心除了可提供交流平台予兩校研究人員,亦可培育更多年輕學生及導師。
「文物消失前作出記錄」
有一半英國血統的科大衛,對中國歷史人類學情有獨鍾,他認為,現時各地的經濟發展,對文物的破壞很大,對此感到可惜,「即使有文物被保留,其本質已改變,好像在深圳曾看到一些被保留的碑,但其實整條村也不見了」,他希望趁有歷史價值的文物消失前作出記錄,「工作很緊急」。
科大衛是國際知名的中國經濟和商業史專家,他領導的研究計劃「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為教資會「第五輪卓越學科領域計劃」的5個項目之一,獲撥款2,300多萬港元。他表示,部分經費會用於新成立的研究中心,包括兩校聘用研究人員及實地考察研究費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