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博客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施政報告》研究系列八之二:今日香港+現代中國 加推扶貧措施 改善生活困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1-0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扶貧紓困

香港人近年對生活質素的要求不斷提高。在剛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政府亦推出多項扶貧措施,幫助市民改善生活。下文會從多角度解釋不同地方對生活質素的理解,然後再介紹政府推出的扶貧措施,藉以加深學生對相關政策的理解。

 ■莊達成 資深通識教育科教師

作者簡介

 莊達成 通識教育科專業發展學會會長。匯知中學通識教育科科主任,任教高補和新高中通識教育科。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通識教育科課程發展與教學文學碩士。編著《如何做好通識教育科獨立專題探究》一書。

概念鏈接

 生活質素

 生活質素又稱生活品質或生活質量。1958年,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首次提出生活質素這個概念。生活涵蓋個人生活需要的各個層面,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非物質生活)。而質素則涵蓋各種客觀、各種主觀的質素等級,從而影響個人或群體的生活、感受等。因此,不同組織、機構、地區對生活質素的理解都會各有不同(詮釋不同、角度不同)。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的生活質素研究中心創立了「中大香港生活質數指數的組成」數據資料,內容包括「社會分類指數」、「經濟分類指數」和「環境分類指數」,藉以用來衡量香港人的生活質素,並為政府和公眾提供有參考價值的數據。

資料一:「中大香港生活質素指數的組成」(社會分類指數)

•死亡率:指每1,000名標準人口中的死亡數字。

•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歲):指男性及女性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

•醫療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

•傳染病的呈報比率:指每1,000名人口中已呈報的傳染病的個案數字。

•壓力指數:指巿民現時所承受的壓力水平。

•生活滿意程度指數:指巿民對現時生活的滿意程度。

•新聞自由指數:指香港現時的新聞自由度。

•報紙批評指數:指傳媒對香港的大公司及大財團、香港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批評頻密程度。

•政府表現指數:指巿民對香港特區政府表現的滿意程度。

•整體罪案率:指每1,000名人口中舉報了的罪案數字。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生活質素研究中心」http://www2.cuhk.edu.hk/ssc/qol/chi/hkqol.html

想一想

1. 參考資料一,你認為以上的「社會分類指數」項目能否確切地反映出香港的生活質素?試詳釋。

2. 參考資料一和香港現況,試為以上的「社會分類指數」項目排列次序,並加以解釋。

資料二:「中大香港生活質素指數的組成」(經濟分類指數)

•負擔能力比率:指平均每年可負擔的物業價格。

•實質租金指數:指香港物業的租金價值。

•失業率:指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百分比)。

•經濟現況指數:指巿民對香港經濟現況的評價。

•實質工資指數:指所有選定行業類別劃分督導級及以下僱員(經理級與專業僱員除外)的實質工資。

•教育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

•教資會資助學院的學士及研究院課程的適齡學生入讀率(百分比)。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生活質素研究中心」http://www2.cuhk.edu.hk/ssc/qol/chi/hkqol.html

 想一想

3. 參考資料二,試舉出3項導致香港物業價格及租金高企的原因,並加以解釋。

4. 參考資料二,你在甚麼程度上贊同把「學士課程」、「研究院課程」的學生入讀率納入「香港生活質素指數的組成」部分?試詳解。

資料三:「中大」香港生活質素指數的組成

(環境分類指數)

• 空氣指數:指香港每日的空氣污染指數。

• 水質指數:指香港的河溪水質屬於「良好」或「極佳」級別的百分比。

• 噪音指數:指每1,000名人口中環保署及警方接到有關噪音投訴的個案數字。

• 都巿固體廢物循環再造率:指來自住宅及工商業活動所產生的固體廢物的循環再造率(百分比)。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生活質素研究中心」

     http://www2.cuhk.edu.hk/ssc/qol/chi/hkqol.html

 

想一想

5. 參考資料三和個人經驗,你認為香港在空氣、水質和噪音這3方面,哪一項的污染程度最嚴重?試詳解。

 世界生活素質研究協會副主席、德國統計研究與方法中心社會指標部主任諾爾(Heint-Herbert Noll)綜述了一些主觀和客觀的社會指標例子。

資料四:主觀社會指標與客觀社會指標

 主觀社會指標 •居民對職業的滿意程度

•居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

•居民對社會資源公平性分配的感受

•社會階層類別

•與生活領域相關的事項

 客觀社會指標 •社會失業率

•社會貧窮率

•居民出生夭折率

•居民每周的工作時間

6.參考資料四,主觀社會指標、客觀社會指標的準確性會受到哪些因素所影響?試各舉一項加以說明。

資料五:全球生活質素排名

 英國的經濟學人資訊社在2005年調查111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活質素,以健康、家庭生活、社區生活、物質充裕程度、政治穩定與安全程度、氣候和地理因素、職業穩定程度、政治自由程度和性別平等為衡量指標。排名結果如下:

排名 國家或地區 生活質素得分(以10分為滿分)

 1  愛爾蘭      8.333

 2  瑞士       8.068

 3  挪威       8.051

 4  盧森堡      8.015

 5  瑞典       7.937

 6  澳洲       7.925

 7  冰島       7.911

 8  意大利      7.810

 9  丹麥       7.797

10  西班牙      7.727

18  香港       7.347

21  台灣       7.259

60  中國內地     6.083

 

想一想

7. 參考資料五,試描述以上數據,並加以解釋。

8. 你認為香港在哪方面的生活質素需要改善?

資料六:香港政府的扶貧措施

•資助基層巿民脫貧,成立100億元的「關愛基金」,由政府與商界各出資一半。

•將就業交通津貼計劃擴展至全港,合資格人士每月可獲600元,為期最少3年。

•清貧學生的全額書簿津貼由每年408元增加至1,000元,半額由204元增至500元。

•領取生果金人士的離港限制放寬至每年60日,並會研究長者回鄉退休生活津貼、回鄉養老安排配套。

•明年初為九龍區輪候護養宿位長者推行「度身訂造」的家居照顧試驗計劃,為期3年,名額510個。

•鼓勵子女與家中長者同住,提供更多稅務優惠。

•預留10億元為年底醫療券中期檢討後作加碼與擴展之用。

•開始研究「標準工時」,配合最低工資實行。

•與非政府組織及地方團體合作,協助新來港人士及少數族裔融入社會。

•明年預算案會資助基層兒童的課外活動津貼。

•為問題青年提供協助,透過獎券基金撥款,推行網上青年工作試驗計劃。

資料來源:曾蔭權,《2010-2011施政報告》

 

想一想

 9.根據資料六,以上哪一項最能提升全港巿民的生活質素?試加以解釋。

 10.有人說:「《2010-2011施政報告》對扶助低收入人士和長者的措施,只是治標不治本。」你對此有何意見?試加以解釋。

延伸閱讀

1. 《特首:關愛扶貧勿因批評卻步》,文匯報,2010-11-04

2. 《把脈香港:從《施政報告》看青年發展機遇》,文匯報,

2010-10-18

3. 《施政報告主題 獲63%市民認同》,文匯報,2010-10-29

4. 《政府三招助新來港人士》,文匯報,2010-10-25

5. 《團體促強化幼託服務資源》,文匯報,2010-10-23

相關新聞
香港《施政報告》研究系列八之二:今日香港+現代中國 加推扶貧措施 改善生活困境 (2010-11-09) (圖)
婚姻觀念:同性婚姻合法化 社會有何看法? (2010-11-08) (圖)
社會就法庭裁決案件的爭議 (2010-11-08) (圖)
持份者對同性婚姻立法的關注焦點 (2010-11-08)
本地同性戀相關法例發展史 (2010-11-08)
部分歐美國家 承認同性婚姻 (2010-11-08) (圖)
概念鏈接 (2010-11-08) (圖)
小知識:公民結合 (2010-11-08) (圖)
延伸活動 (2010-11-08) (圖)
想一想 (2010-11-08)
今日香港新媒體崛起 免費電視被淘汰還是重生? (2010-11-01) (圖)
教育社企 (2010-11-01) (圖)
資料一:港人收看免費電視概況 (2010-11-01)
表一:15歲以上受訪者收看免費電視的情況 (2010-11-01) (圖)
資料二:港人對免費電視節目的滿意程度 (2010-11-01)
表二:本地電視台的欣賞指數 (2010-11-01) (圖)
表三:對免費電視節目種類的滿意程度(過去一個月曾收看免費電視人士) (2010-11-01) (圖)
資料三:新媒體興起 (2010-11-01)
表四:香港互聯網使用概況 (2010-11-01) (圖)
表五:10至29歲青少年上網及收看電視的習慣 (2010-11-0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博客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