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專欄撰稿人顧蔚
由於憂慮逾兩年來最大幅度的物價上升,中國政府擬對部分蔬菜限價以控制通脹。但中國和物價控制兩者之間的過往歷史可不令人滿意。限價舉措將鼓勵囤積,打壓生產並導致短缺。所以當這個消息11月16日滿天飛時,上證綜指大跌4%也就不足為奇了。
食品和房地產價格是麻煩製造者。10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4.4%,主要原因就是食品價格。食品在衡量CPI的商品籃子中佔到三分之一的比重。北京當局已自兩年來首次加息,並通過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回收更多資金,但收效甚微。
計劃經濟中控制物價相當容易。但目前,中國擁有數以千萬計的私營超市和市場交易商。要控制超市貨架上的商品價格,可不像控制汽油價格那麼的容易,因汽油只是來自兩家國有石油巨頭。零售商將尋找多種方式來保衛他們的利益:中國在2008年對方便麵進行限價時,生產商就把麵餅做得小一點。
外部力量亦在影響物價。中國2010年全國最低工資最多上漲了30%,這也是中國越來越富有的過程中自然的一環。全球油價較金融危機時創下的低點已上漲一倍,但中國只能被動接受全球原油價格,而無法對其定價。
最終,不知道誰會為這個成本來買單。如果超市商被迫下調價格,那他們就可能轉而去壓榨其供應商,也就是中國的農民。政府又可能因此去補貼農戶,而此補貼最終又要由納稅人和儲戶來支付。否則,農民們將種植更有利可圖的農作物,這又會對未來供給短缺埋下伏筆。
問題的根源在於貨幣
西方國家的寬鬆貨幣政策扶助推高全球貿易品價格。而去年中國自身28%的貨幣增長量也正開始影響消費者的錢袋子。限價非但不會解決問題,更有可能愈發讓人覺得政府不願採取更多緊縮措施。這將為本就糟糕的形勢雪上加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