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大勇奪iGEM金獎,校長沈祖堯、理學院院長伍灼耀與學生一起慶祝。中大提供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黃德正) 一聽到大腸桿菌,幾乎每個人都避之則吉,但原來當中細胞基因密碼,竟能儲存極大量資料,甚至發展成容量特大的「超級硬盤」,或引發未來的訊息工程革命。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化學課程11名學生,利用近年急速發展的生物細胞基因解碼工程,成功研究出以大腸桿菌的基因儲存訊息,更設計出嶄新加密方法,大大加強基因資料保密性,因而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2010年度國際基因機器設計大賽」(iGEM)金獎。透過此技術,1克細菌(約有1千萬個細胞)就可儲存高達90萬GB包括文字、圖片和生物標記條碼等數據,未來出現一盒盒「細胞基因硬盤」已再非單純幻想。
生物細胞內涉及極鉅量基因密碼,透過基因編碼及解碼科技,便可望用以作資料存取,過去10年,以細菌基因儲存訊息的技術,已成為科學界熱門研究題目,更成為人類跨世紀的科學工程。參與今年iGEM的中大學生,早前便花耗整個暑假,研究以大腸桿菌中的不致病細菌,並抽取當中的質粒基因(plasmid DNA),儲存大量資料,及加入保密系統,成為一盒載量極鉅、保密性極高的「細胞基因硬盤」,在比賽中他們向大會展示成功儲存及讀取美國《獨立宣言》中的一句句子,脫穎而出獲得金獎。
設計3重保密系統 製「核對總和表」
「細胞基因硬盤」的運作步驟包括編碼、儲存、加密及解密等。學生首先將整段文字分割成不同句子,用電腦將各句子轉換成4進制字母,再轉化成不同基因排序,製成不同編碼,並附有各句子的起始標籤。隊伍再透過「基因轉染」技術,將不同編碼「注射」入各個基因中,完成儲存步驟。研究隊伍表示,他們設計了3重保密系統,先根據原定的基因排序,製成「核對總和表」,並於「注射」編碼的過程中,將內裡的基因排序「洗牌」,攪亂原有的排序。
領隊之一的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陳竟明解釋,用家需透過「核對總和表」,找出正確的基因排序,從而解讀亂序的基因,再根據編碼上的標籤,以排列成原來的文字,整個過程便完成。
助製基因改造食物「出世紙」 保健康
細胞基因排序極為複雜,配上加密系統,令「細胞基因硬盤」的保密程度比一般硬碟更高,加上細胞每20分鐘分裂1次,令已儲存資料的細胞能不斷自我備份。陳竟明說,細胞的訊息載量極大,理論上1條試管的細胞已可成為「細胞基因硬盤」,相信未來能與傳統硬碟機相輔相成,造福人類;他表示,未來此技術可製成基因改造食物的「出世紙」,將食物的批次、改造技術等資料輸入生物標記條碼,更能保障健康。
本身為腸胃科醫生的中大校長沈祖堯,昨亦有參與學生的祝捷會,更被此技術「難倒」,要向學生詢問當中原理。他笑言,一直認定大腸桿菌「該殺之」,想不到可用於記憶資料,更有意於聖誕節時邀請得獎師生到校長府聚餐。
今屆iGEM共有138隊、來自多國的本科生參賽,各隊研究合成生物技術,將基因工程、電腦模擬技術等知識,融入生物學範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