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調查三千萬弱勢群體
像肖啟仙、張中周這樣的弱勢群體,還有很多,有的處境比他倆還困難。按照2009年確定的人均年收入1,196元的標準,我國還有3,597萬絕對貧困人口。
張中周眼下想得最多的是自家的茶葉上市後能否賣上好價錢,兩個孩子接下來上大學的學費能不能多減免些,自己和老伴的身體能不能好一點。對於一個正在脫貧過程中的農村家庭,實在經不起一點意外和風浪。萬一家裡人誰要住一次醫院、動一次手術,張中周肯定就得回到那種愁吃愁穿甚至到處借債的日子。「真的想穩定脫貧。辛苦了大半輩子,也該過幾天穩當日子了。」
低保跑不贏物價
「現在的物價漲得太快了,以前買的最多的大白菜從2毛錢1斤都漲到1塊1毛錢了。」肖啟仙說,眼下,自己也不奢求什麼,就是希望低保金能隨著物價的上漲逐步提高,這樣就能給自己買份大病統籌險和養老保險。由於實在拮据,55歲的肖啟仙,硬是沒捨得花錢買這兩份保險。但隨著年齡增加,肖啟仙真擔心有一天連擺地攤都幹不了,那時沒有任何養老保障的她該怎麼辦。
弱勢盼技能培訓
曾經的下崗職工胡常躍認為,對於弱勢群體,最重要的是給他們改變的機會。1998年,胡常躍從雲南滇中化工廠下崗後,吃過低保、受過親友接濟,後來創業開書店,安置了多位下崗職工就業。「絕大多數下崗工人都希望自給自立,只是原來工作內容單一,技能不突出,不知道往哪方面努力。」作為一個「過來人」,胡常躍特別希望政府聯合企業,根據市場需要給弱勢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幫助他們順利再就業。「公益性崗位應盡量多照顧那些再就業困難的『4050』下崗職工。」胡常躍說。
「貧困只是弱勢群體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種表現,發展能力差、發展機會少是他們弱勢的普遍性原因。」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馬龍龍告訴記者,只有針對這兩方面著手,才能有效改善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況。這就要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讓他們獲得更多工作和發展的機會,更充分地參與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四之二) ■摘自《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