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調查三千萬弱勢群體
四川省仁壽縣是個有著162萬人口的大縣,在汶川地震中,全縣有83所敬老院受損嚴重。為了不讓五保戶等本來已經十分困難的群體生存狀況因地震惡化,仁壽縣2009年新建、改建了92所敬老院,全縣16,398戶五保戶85%陸續住進了敬老院,接受政府的集中供養。
仁壽縣是一個縮影,目前內地已基本建立起了以扶貧開發和低保為主體、各項配套救助制度為補充的城鄉弱勢群體保障救助體系,基本能滿足他們的生存性需求。
但不可否認,無論在市場競爭還是社會分配體系中,弱勢群體都是收入比較低、得到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比較少的人。因此,許多專家建議,政府應承擔更多責任,順應弱勢群體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加強對他們的關注。
創造就業協助脫貧
要讓弱勢群體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嚴,所有的措施歸根結底還有賴於保持持續的經濟增長。對此,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著名經濟學家樊綱日前也撰文指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要縮小社會差距、收入差距,最好的社會福利計劃還是經濟增長,持續的經濟增長和就業崗位的創造是讓數億中國人永久脫貧的唯一可行方法。
不久前出台的「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這樣一個目標:要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貧困人口顯著減少。
如何縮小貧富差距,改善弱勢群體處境?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馬龍龍認為,我國可以借鑒一些國家實行的「低快高慢」工資增長模式,每年大幅提高最低工資,讓低收入者工資增長能「快上加快」。例如巴西,2003年以來最低工資增幅已達155%, 2004年至2008年,巴西平均工資增長17.3%,但是同期佔總人數10%的低收入勞動者工資上漲了34%。自2003年到2010年,巴西2,000萬人擺脫絕對貧困。
建立完善社會機制
專家認為,需要不斷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社會機制,讓弱勢群體有充分的話語權,這樣才能有效保障和改善弱勢群體的處境。而要提升弱勢群體的幸福指數,改善他們的福利,增強他們的保障感非常重要。(四之三) ■摘自《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