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1月28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朱興華的美妙香港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1-2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朱興華與他專門為展場設計的小人裝置,靈感來自公園中獨坐的老人。

 香港著名藝術家朱興華正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舉辦「美妙香港」展覽,不僅展出近兩年來的新作,亦配上早年自己的創作草圖,讓觀眾們了解藝術家的創作全過程。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提供

 「人是最重要的,也最吸引我。」朱興華說。這位早年任職精神科護士的藝術家並沒有經歷過學院派的專業學習,但卻在豐富的生活中攫取靈感,發展出獨特的繪畫風格,也為水墨在繪畫中的運用提供了新的視角。

 朱興華1935年出生於廣州新會,解放後跟隨父親來香港定居。他從小就喜歡畫畫,但少時懵懂,當然不知道甚麼叫藝術。直到他60年代前往英國讀精神科護理課程,才確定了自己對於藝術的興趣。「英國文化和藝術給自己很大的感觸。」朱興華這樣說。

倫敦的薰陶

 60年代的香港,去外國讀書是一件大事。生活在草根家庭中,很早便放棄讀書出來打工幫補家計的朱興華,沒錢,也沒學位,縱然心中強烈希望去外國,也只覺得是「發夢而已」。日子一天天過,在中環皇后戲院做帶位員的他看了很多西片,竟能自學英文,更考到了學校文憑。適逢當時在英國讀精神科學費全免更有津貼,朱興華通過了面試,就這樣踏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旅程。

 在倫敦的六、七年,是朱興華記憶中的快樂時光。大大小小的畫廊、博物館,精彩的大師作品觸手可及。「倫敦是文化藝術很吸引人的地方。香港則沒有,大會堂也是60年代初才有,之後不也就是這樣,現在有博物館還算好,但還是比不上人家(倫敦),真的很多東西看,生活很豐富。我也很喜歡英國人,喜歡他們那種低調的個性,和很樸素的生活。你也許會覺得他們很固執、不善變化。但我本人也是這樣,不喜歡整天變化,也不喜歡很複雜的東西。你看我的畫會知道,構圖都不複雜。英國人的人情味也好,像中國人一樣,很深入,認識你就當你是家人。」

 朱興華笑著說,好像天生的,自己就是很喜歡吃麵包、薯仔,又喜歡喝奶茶,可以說是完全真正地投入了英國社會,像一塊海綿一樣吸收周圍的養分。

 在英國,他也一直畫畫,畫廊中的大師全都是他的「免費」老師,那些偉大的作品就是最好的教材。「那時60年代,最厲害的當然是印象派,我也最喜歡。梵谷是我的偶像,我覺得他是個真正的藝術家,後來的畢加索也是,從寫實一路革新到立體主義,真的很厲害。在英國的畫廊裡,隨時都可以看到這些大師,是學習畫畫和創作的很好的地方。」

 可以說,朱興華對繪畫的接觸,一開始就受到西方流派的影響,這種特點在他的畫作中體現無遺。

麵包薯仔和米飯

 回到香港,朱興華開始做精神科護士,基本生活問題解決了,他開始主動去進修藝術課程。70年代開始,他在香港大學校外課程部修讀藝術與設計課程,從此便活躍於藝壇,成為香港本土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1989年,他獲頒香港市政局藝術獎,1992年獲香港藝術家聯盟頒發「畫家年獎」,1993年更獲得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前往美國紐約進修藝術。

 對朱興華來說,回港的另一個大轉變是他開始用中國傳統的水墨材料進行創作,一直延續至今。不過與別不同的是,他並非用水墨來思考中國的傳統藝術,而只是選用這個對他來說「最合適」的媒介,表達心中一貫的想法。其畫作在構圖和色彩上,仍然十分西方化。

 「一張紙和一張帆布給我選,我會選一張中國紙,因為可以把中國人的思想感情表達得更加透徹。中國人的性格和外國人始終不同,西方油畫很適合外國人那種外向和靈活的性格,你看上去畫面上一定很多東西,感情很澎湃。中國人則內斂很多,但內斂得來很爆炸,中國紙就很能表達這種感情。中國紙是透明的,你看我的畫,很多是前面畫,背面也畫,從前邊可以看到背面透過來的東西,就像一塊紗布,裡面的變化很大,但感情很隱蔽。」

 雖然喜歡麵包薯仔,但是不能不吃米飯。朱興華說,選擇水墨,因為始終是中國人,畫中國人的生活場景,老祖宗的材料最貼切。

人生就像舞台劇

 「我是一個感性的人,但很理性地去處理我的感性。」朱興華說,他用感性去接觸這個世界,去回應這個世界,但亦用理性來控制,所以不會在感性中無止境地沉溺,也不容易被外界和環境所影響甚至吞噬。畫畫對他來說,是跟著感覺走,物料與構圖等形式都不是問題。他覺得藝術家不應被束縛在這些條條框框內,而應專注於能夠表達自己感情的內容上。

 敖樹克(Gerard Henryi)曾在一篇談論朱興華作品的文章中這樣說道:「……有些作品的形式只不過是次要的元素,它是一個讓作品完全佔據空間的借口。朱興華就是這類讓作品瞬間地訴說所有感覺、填滿整個空間的作家。」

 朱興華早期的繪畫,創作於他任職精神科護士時。畫面的顏色總是比較暗淡憂鬱,讓人聯想起精神病人不自由又孤獨的生活狀態。這次展覽中的作品,則主要是他2009年至2010年的新創作,雖然顏色稍微亮麗豐富了些,其間的場景仍然像是凝止在一個特殊時間的斷層中,似真而非真,如同一個被打斷的夢境。裡面的人物同樣沒有清晰而鮮明的形象,只是一個粗略的輪廓,或是一個黑影,像是漂浮在城市中的一個抽離的旁觀者。

 朱興華說,生活就像一齣舞台劇,畫紙就好像一個個舞台,你我熟悉的生活場景在此一一登場,而他自己,則是畫面中無處不在又從不露面的導演本人。既然是舞台劇,上面的一切自然經過誇張、抽象、縮小或放大等處理,是生活又不是生活。

 「我畫裡面的人,他的肢體、表情,還有略微透明的感覺,大家會覺得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之間。其實對我來說,我是寫實的,但如果寫實到那麼精確就沒有意思了。dramatic(戲劇性)在繪畫中很重要,就像戲劇,人物的動作傳達內心,舞台上的人和正常生活裡的人不大一樣,被誇張、戲劇化了。我喜歡這種講故事的方式,正常的方式沒有那麼過癮。所以在我畫精神病人的時候,這種想法特別能吻合,因為他們的行為和精神狀態和我們很不一樣,很吸引我。我覺得自己那時創作出了一些滿意的作品。」

 就像《培記茶餐廳》,牆上的菜牌喚起了大家的生活印象,但畫面上的又顯然不是我們常去的那種茶餐廳,有甚麼東西被抽走、置換了。朱興華說:「這是『我』的茶餐廳,畫畫時我很投入,感覺自己就在這茶餐廳裡面。地面的顏色就要是這樣才行;這裡一張凳子,放在這個位置我好喜歡;這些字樣、桌上的吃的東西大家會覺得很熟悉;茶餐廳後面的白色牆壁,會引人去想後面是不是正在發生些甚麼。整個畫面,這裡是我,那裡是我……都是我,我就在整幅畫的裡面。就像電影導演,從不露面,但作品無一角落沒有他的影子。」

看朱興華的「美妙香港」,去發現那些似曾相識又不再真實的場景,在抽離之後,也許會對生活有了不一樣的感覺。

相關新聞
朱興華的美妙香港 (2010-11-28) (圖)
《黑手勿再動》 (2010-11-28) (圖)
《打小人》 (2010-11-28) (圖)
《舞台上的洛克道》 (2010-11-28) (圖)
《培記茶餐廳》 (2010-11-28) (圖)
美妙香港 (2010-11-28)
點評集:我的回憶不是我的─《利瑪竇的記憶宮殿》 (2010-11-28) (圖)
活動推介:齊齊學書法 (2010-11-28)
土?非土? 陶人與泥的故事 (2010-11-21) (圖)
「土.非土」 (2010-11-21)
田中知美:《魔法》 (2010-11-21) (圖)
朱銘:《人間系列》 (2010-11-21) (圖)
竹內紘三:《近代尚存》 (2010-11-21) (圖)
尹麗娟:《物.象(一)》 (2010-11-21) (圖)
李慧嫻:《頭頭是道》 (2010-11-21) (圖)
點評集:朱哲琴演唱會 文化推廣、建設工程 (2010-11-21)
活動推介:三個舞團 展現肢體大不同 (2010-11-21)
活動推介:周慶輝談當代台灣攝影 (2010-11-21)
台灣月 山風海雨撼動香港 (2010-11-14) (圖)
台灣月其實是看「文化」 (2010-11-14)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