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中國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獎項多如牛毛 大師成「招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1-3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巴金生前就認為,國內的文學獎項有點「過量」 。

 過去,著書立說在常人眼裡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可如今,放眼身旁不到五百米的範圍內,出過書的人多到數不清。出書容易,成名也不難。內地大大小小的文學獎項多如牛毛,味同嚼蠟。既然連「知名作家」都那麼好當,自然就拖累「文壇」含金量劇跌。

巴金拒以己名設獎

 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冰心散文獎、老舍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曹禺戲劇文學獎、馮牧文學獎、孫犁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郁達夫小說獎……曾經的知名作家,身後悉數化身為文學「獎牌」。其中,惟有巴金是例外。

 據透露,早在巴金90誕辰時,四川省作家協會就打算以巴金的名字設立基金會和文學獎,但巴金堅決不同意。巴金去世後,為紀念這位文學巨匠,上海作家協會也曾提出設立巴金文學獎的建議。對此,巴金女兒李小林明確表示反對,其中重要的理由是﹕巴金生前就認為,國內的文學獎項有點「過量」。

 事實的確如此。粗粗算來,目前內地的文學獎項已有數百種之多,且這個大家族仍在不斷「添丁」。各省設文學獎,各市設文學獎,文學雜誌和文學網站也設有文學獎,甚至連基金會或企業都躋身「文壇」,爭相創立形形色色的文學獎項。有人諷刺說,現在的「文壇」根本就是「排排坐,吃果果」,人人都是「獲獎作家」、「知名作家」,只不過「著名小說家」筆下沒有典型人物,「著名詩人」沒有寫出過名句,「著名散文家」沒有名篇而已。

 「過量」的文學獎項,很大程度上毒害了文學生態。有評論文章指出,獎項濫設的結果,必然削弱真正的文學藝術評獎的權威性和公正性,鼓噪華而不實、追名逐利的浮躁之風,甚至隱藏著腐敗與欺詐,戕害文藝本身。通過頻繁的文學評獎來「繁榮」文壇,實際上帶來的可能是創作生態的災難。即便如魯迅文學獎等正兒八經的文學獎項,也因評獎程序的不公開、不透明而飽受質疑,影響了獲獎作品的公信力。

相關新聞
內地文壇虎年盤點三之一 (2010-11-30) (圖)
中國文壇斯文不再 走下神壇草根狂歡 (2010-11-30) (圖)
獎項多如牛毛 大師成「招牌」 (2010-11-30) (圖)
作家醜聞不絕 形象大打折扣 (2010-11-30) (圖)
國際聲譽折戟 外國學者批評 (2010-11-30) (圖)
G20 SEOUL SUMMIT 2010前瞻系列報道之制華不絕 (2010-11-11) (圖)
中美博弈不斷 從匯率轉戰貿易 (2010-11-11) (圖)
經常賬差額目標 首爾峰會料將確定 (2010-11-11) (圖)
專家談中國對策: 反制保護主義 推進市場多元 (2010-11-11) (圖)
近期美國對華貿易制裁部分案例 (2010-11-11)
G20 SEOUL SUMMIT 2010前瞻系列報道之如履薄冰 (2010-11-10) (圖)
IMF改革 中國增話事權 責任風險並存 (2010-11-10) (圖)
各國佔IMF份額 改革前後對比 (2010-11-10) (圖)
專家:中國慎防為發達國錯誤埋單 (2010-11-10) (圖)
G20賦權IMF監管他國不被看好 (2010-11-10) (圖)
全球金融監管再上議程 (2010-11-10) (圖)
話你知 (2010-11-10) (圖)
廣州亞運會之廣州市容篇 (2010-11-08) (圖)
10年投2千億 廣州華麗轉身 (2010-11-08) (圖)
五千萬盆花吐艷 彰顯「花城」特色 (2010-11-08)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中國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