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吳天章的詭異奇幻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2-1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吳天章和他的作品《永協同心》。 尉瑋 攝

 「四度空間——兩岸四地當代攝影展」正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行,來自香港、內地、澳門與台灣的攝影師們爭先恐後獻上精彩作品,為觀眾帶來視覺衝擊或享受。走進展廳盡頭的一間小屋,台灣藝術家吳天章的數位攝影及錄像作品正在展出。坐在屋子裡的小板凳上與藝術家作訪問,不時環顧包圍四周的大幅作品,我忍不住對藝術家說:「選擇這個小屋實在太合適,太配合照片的詭異氛圍了。」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香港攝影節提供

 吳天章一點不以為忤,也許實在是太多人對他的照片做出過類似評價,他甚至因為能夠營造出這種「詭異」而感到自豪。這位台灣藝術家出生於台灣彰化,80年代專攻油畫,以「社會傷害」為題材,創作了許多批判諷喻社會政治的作品。90年代,他開始轉向使用攝影媒材,2000年後則開始數碼攝影的創作。1997年,他曾代表台灣參加第47屆威尼斯雙年展;Discovery頻道亦曾專門製作1小時的節目來介紹他。

 現在的吳天章,被人們歸入台灣當代藝術「新F4」的行列,也被稱為百折不撓的「台客藝術家」。

台客藝術家

 台客藝術家?到底是有多「台」?吳天章對記者說:「台灣文化有很低俗的一面,很多東西看起來都假假的,廉價的東西充斥。傢具看起來是木頭,但其實是貼皮的。大理石的材料,其實是貼的塑膠皮,假的。台灣祖先留下來很多集體潛意識就是這樣:我們不會一直留在這裡,所以用很多廉價的東西來過渡。我稱這為『替代文化』。台灣人的歷史太短暫了,又經歷很多戰亂和統治者的交替,大家沒有國家認同,就發展出這種短暫的、省錢的替代文化。在我的照片中,所有的服裝也是替代,真的應該是綢緞,但是我用金蔥布來做。金蔥布是台灣舞台常用的材料。由於舞台離大家很遠,所用的材料不用很好,只要夠閃亮就行了。我照片裡的服裝其實都是西方的樣式,可是大家看了都覺得很『台灣』,就是因為材質的廉價。」

 這些照片的確都給人「假假的」的感覺。那些讓人聯想到綜藝秀場的服裝,妝容誇張的模特,冶艷又俗氣的色彩,都讓人覺得華麗又詭譎,俗艷又糜爛。從這個意義上說,吳天章真把自己心中的台灣攝入了作品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混亂觀眾的眼睛,衝擊他們想像的邊界。

精準表現死亡與慾望

 吳天章的數位攝影,用的是安排式攝影(Set-up Photography)的方法。藝術家如導演般,精準地控制著畫面中每張臉孔、每個身體,以及各種道具的呈現方式。他先用3D軟件模擬出模特的動作,製出精確的草圖,再進攝影棚指導模特「依葫蘆畫瓢」。每張照片,他都要拍上七、八十張,再一一攫取滿意的部分縫合在一起,不足的地方再用數碼繪圖來整合。畫中的模特則多是吳天章的畫家朋友們,角色扮演得比專業演員還敬業。

 「我的作品其實像是生前的最完美的遺照,他們在這個時候很歡樂地進攝影棚,光鮮亮麗,服裝上都是亮片,每個人都像在舞台上,身上都是勛章。攝影對我來說有些像死亡,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時間就死掉了,但是留下的影像卻是永恆。我也覺得死亡和情慾是一體兩面,我的作品中有色情的、慾望的、死亡的東西,但我是用相反的力量—用華麗、歡樂,完全顛倒地去詮釋它,所以它從頭到尾給人的感覺就是『怪』。」

 創作的過程,吳天章特別強調畫面的「精準」。有著多年繪畫訓練的他,自言在攝影中亦要保留強烈的繪畫性,用盡力氣讓畫面完美無瑕。「藝術家的觀點都是形而上的,但是一定有方法把它形而下地表現出來,讓觀眾在觀看的時候產生同理心,喚起潛意識中的共鳴。你看我的照片,那些亮片和顏色,人們可能會覺得有點情色的意味,有種怪怪的感覺,但是又講不出具體在哪裡,我喜歡把握這種臨界點。整個畫面色彩濃度和飽和度都很高,但畫面其實很幽暗,可幽暗中層次細節依然很豐富。這是一個到位的表演。對我來說,只有達到了那種精準度,把一個定格的美發揮到極致,照片才能封存時間,震懾靈魂。」

 同場展出的一段錄像作品《孌》,同樣體現出藝術家對臨界點的精準把握。作品指涉的是人類歷史上對於美少年的迷戀,畫面中的模特套在充氣娃娃的身體中,緩慢地做出各種動作,甚至在鏡頭前瞬間變裝。「這講的是歷史與慾望,但我要把畫面控制在優美與猥褻之間,樂而不淫,淫而不蕩,這才在暴露慾望之餘又有了救贖的餘地。這是一個藝術家的敏感度,我就好像有把鑰匙,可以穿越到那個充滿慾望的世界,但是一樣可以回來。只要把握好準確度,就可以把作品展現在臨界點上,所以我那麼強調作品的準確度,那是一個藝術家的火候所在。」

 人們說,吳天章的風格總是「十年一變」,與時俱進的他在未來的十年大概要開始挖掘更多的錄像題材。「我腦子裡面已經有很好的idea了。」他對記者說。

相關新聞
吳天章的詭異奇幻秀 (2010-12-12) (圖)
《瞎子摸巷》 (2010-12-12) (圖)
《千鈞一髮》 (2010-12-12) (圖)
《日行一善》 (2010-12-12) (圖)
四度空間—兩岸四地當代攝影展 (2010-12-12)
點評集:舞蹈、光影互動的《賣命引擎》 (2010-12-12)
創作後記:《卡夫卡的七個箱子》在北京(下) (2010-12-12) (圖)
活動推介:發光的九龍寨城 (2010-12-12)
活動推介:台灣原住民美聲撼舞台 (2010-12-12)
純舞的實與虛——從《鏡·花·圓》說到《六度》 (2010-12-05) (圖)
點評集:朱哲琴、粵劇、歌劇的迷思 (2010-12-05)
創作後記:《卡夫卡的七個箱子》在北京(上) (2010-12-05) (圖)
活動推介:西九:關我咩事? (2010-12-05)
朱興華的美妙香港 (2010-11-28) (圖)
《黑手勿再動》 (2010-11-28) (圖)
《打小人》 (2010-11-28) (圖)
《舞台上的洛克道》 (2010-11-28) (圖)
《培記茶餐廳》 (2010-11-28) (圖)
美妙香港 (2010-11-28)
點評集:我的回憶不是我的─《利瑪竇的記憶宮殿》 (2010-11-28)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