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內地財經專家稱,PE地下產業鏈已告成形,林林總總的人為操控,對股票市場秩序構成嚴重影響,最終由小股民埋單。
PE亂象橫行內地資本市場,導致存在於地下的「灰色產業鏈」日益粗壯,高市盈率、高發行價及高超募資金的「三高」市場岌岌可危,而廣大散戶及中小機構或將成為最終埋單人。面對亂象叢生,監管部門今年頻頻出招,重典治亂。但法律界人士認為,由於「幕後推手」操作手法隱蔽,確實很難發現「異樣」,這也給監管部門帶來嚴峻挑戰。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逸 上海報道
創業板開市之初,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曾特別強調,「要嚴防發審過程中的PE腐敗現象」。但就在這一年間,突擊入股、保代持股、高管集體離職等由PE引發的亂象,讓業界有識之士感到肅清工作任重道遠。
知名財經評論員葉檀在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直言,「PE腐敗」已成為行業流毒,「不腐敗還能投到好項目的機構,真應發給大花紅」。葉檀指出,由保薦機構、財經公關公司、律所、會計師事務所、創投機構甚至政府官員組成的灰色產業鏈已經形成,為腐敗提供溫床。
保薦人攬權成弊端
一位不願具名的投行界人士向香港文匯報說,在PE灰色鏈中,保薦代表人處於最頂端。中國的首次公開募股集資(IPO)制度是「券商主導型」,企業要上市,首先會找證券公司做牽頭方,因此證券公司權力非常大。而在證券公司中,保薦人的地位又極其特別。保薦人的簽字是企業上市的必要條件,內地目前有保薦人資格的不足2,000人,屬於稀缺資源。所以證券公司對保薦人的管理相對較鬆。證券公司之間經常爆發保薦人爭奪戰,甚至有所謂「保薦人綁架公司」的現象。
企業送股高達5%
一位曾跟進多家創業板企業上市的創投人士對香港文匯報說,隨去年IPO重啟,擬上市企業向保薦人「送股」已成行業潛規則,且「市價」一路高企,最高曾飆至企業上市總股本的5%,最低時亦有1%。按照深交所公開數據,今年年中,全部創業板公司平均總股本為1.18億股,平均市值為39億元(人民幣,下同),以1%比例簡單計算,一單上市項目中,的「額外收益」將接近4,000萬。
「保薦人一年正常收入約500萬元,除非許以重利,否則很難打開缺口。」該位投行人士還說,保薦人腐敗行為多集中於規模不大的保薦機構,對象則多為「正常上市有一定困難的企業」。
洞悉暗持免查之道
據內地《經濟觀察報》調查發現,保薦人入股擬上市公司的現象已相當普遍。保薦人亦很清楚怎樣做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被查,一般通過相關人士身份或法人身份於該公司上市前早期入股,再通過與代持者利益綁定,簽訂私下協議來保障個人利益。只要代持者不主動告發,一般都不會出問題。有些甚至通過老股東代持,但這需要非常熟絡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