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今年諾貝爾和平獎頒授予劉曉波,背後有政治動機。圖為挪威當地華人華僑在諾貝爾和平獎頒獎當天打出標語,反對諾委會的決定。
香港文匯報訊 《環球時報》英文版13日刊登的署名文章《諾貝爾和平獎—賞給西方的英雄、東方的叛徒》,文章指出,2010年10月8日,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宣佈將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一個正在服刑的中國「異見人士」—劉曉波,自此,諾貝爾獎背後的政治動機已昭然若揭。
來自國內三所高等學術機構的學者分別就此事發表了各自看法,並對時局進行了分析。賈慶國說:「諾貝爾和平獎是賞賜給西方的英雄和東方的叛徒的」;黃紀蘇回顧了諾貝爾獎極富爭議的歷史並對其公信度提出了質疑;周永生則揭示了諾貝爾獎背後的政治鬥爭。
涉中國內政背離諾貝爾遺囑
雖然西方各國政府強烈要求釋放劉曉波,西方媒體鋪天蓋地地質疑中國人權記錄,依然有一些來自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的獨立聲音表達了不同的見解。
挪威法學家及作家弗雷德里克.赫夫邁爾說:「我無意冒犯劉曉波,但他得到的和平獎再次證明和平獎不是出於諾貝爾本意設立的,而是挪威議會的和平獎。」
印度卡納塔克邦一份廣受歡迎的英文日報《德干先驅報》評論道,「今年的諾貝爾獎是人權獎,涉及到中國的內政事務,這是完全背離諾貝爾遺囑的行為。而中國被美國視為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在對此事作出回應的西方各國政府聲明中,我們發現了其共同之處是對民主及人權等「普世價值」的強調。
美國總統奧巴馬稱劉曉波是「一個雄辯且勇敢的發言人,他通過支持民主、人權及法制等和平非暴力手段推動普世價值的傳播。」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說:「這些價值(自由及人權)是歐盟的核心價值。」法國外交部長庫什內稱將諾貝爾獎授予劉曉波的決定「向所有和平的擁護人權進步及保障的人士發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
西方認為,只有中國的發展遵循這些普世價值,才能帶來世界和平;而這種假設本身就是毫無根據的。
在此事件背後,真正令西方世界不安的是「一旦中國的發展模式被確認為是成功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將紛紛效仿中國,而不再跟隨在西方世界之後。」聖保羅大學的國際關係客座教授、柏林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會員奧利佛.司徒恩科在12月7日《環球時報》英文版刊登的一篇文章中評論道。
五人評選難代表全人類看法
因劉曉波獲得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而引發激烈的國際爭論並非偶然。自1901年首次頒發諾貝爾獎以來,圍繞獎項提名及得主的爭議就從未停止,尤其在文學獎及和平獎方面。而這些批評及爭議早已動搖了諾貝爾獎本身的信譽。
「確定誰為推動和平作出最大貢獻是一件高度政治化的事情,不可能是客觀冷靜的學術評判。」諾貝爾和平獎的官方網站編輯奧伊文德.通尼森寫道。
通尼森也對諾貝爾和平獎的評選標準進行了質疑:「僅僅由五個來自歐洲北部邊緣小國的人所做出的決定,有可能會基於全人類對和平的普遍看法嗎?」
「他們的決定會不會更有可能遵循本國利益或某一挪威政黨的意識形態?」
得主資格常遭質疑損公信力
諾貝爾獎結果公佈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指出,「諾貝爾和平獎應授予『為促進民族和睦,增進各國友誼,推動裁軍以及為擁護和促進和平進程而努力的人』,這才是諾貝爾的遺願。」
馬朝旭也表明了中國政府對此事的立場:劉曉波是因觸犯中國法律而被中國司法機關判處徒刑的罪犯。其所作所為與諾貝爾和平獎的宗旨背道而馳。諾委會把和平獎授予這樣一個人,完全違背了該獎項的宗旨,也是對和平獎的褻瀆。
1989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了十四世達賴喇嘛,1990年授予了戈爾巴喬夫;相反,此獎授予過四任美國總統(1905年西奧多.羅斯福,1919年伍德羅.威爾遜,2002年吉米.卡特,2009年巴拉克.奧巴馬)。這顯示了諾貝爾獎委員會的在價值體系及意識形態方面的傾向性。
「之前曾有人說過,諾貝爾和平獎是賞賜給西方的英雄、東方的叛徒的」,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賈慶國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黃紀蘇說:「諾貝爾和平獎並不是一項有影響力和公信度的獎項。」「因此,並不能說獲得此獎是一件好事。在諾貝爾獎的歷史中,每次都會引發爭議。例如去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巴拉克.奧巴馬,對此國際社會就有很多質疑和反對的聲音。」「因為奧巴馬並未作出什麼突出貢獻,可仍然獲獎。這無疑反映了諾貝爾和平獎本身的公信度問題。」
美國政府介入授予決策過程
在西方世界廣為承認的觀點是,和平與民主之間的聯繫在於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之間不會爆發戰爭。
「中國擁有不同於西方模式的政治體制,當中國越來越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時,西方國家不可避免地會擔憂一個崛起的中國或許會對世界和平帶來威脅。我們應當將劉曉波事件放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中去解讀。」賈慶國說。
「除了諾貝爾獎委員會外,美國政府在此次諾貝爾和平獎授予的決策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外交學院的國際關係教授周永生說。
「劉曉波事件已經演變成了大國間的外交之爭,更是成為了中美對抗中的政治籌碼。」「儘管近年來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在美國的介入下,諾貝爾獎委員會還是選擇站在美國一邊。」
周永生認為,國際社會的輿論主要由發達國家的媒體控制著。西方主要的通訊社和電視網已經成為國際傳播的主體。
在外交部10月12日的例行記者招待會中,發言人馬朝旭呼籲國際社會認清事實真相:「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將和平獎授予中國一個正在服刑的罪犯,是對中國司法制度的不尊重。」「一些國家政客藉機對中國進行攻擊。」
但是,中國真的是威脅嗎?12月2日版的《經濟學人》雜誌刊登的一篇文章《崛起中國之威脅》對此問題作出回答,並給出一個較為中立的分析,「沒有必要把中國看作敵人。與蘇聯不同,中國並不忙於輸出意識形態。」此篇文章同時警告道:「將中國變成對手的最佳方法就是將中國作為對手來對待。」
中國根據自己國情進行改革
「即使劉曉波獲獎,中國也不會改變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方向。」賈慶國說。「中國將會根據自己國情進行改革。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中國已經越來越開放。」「中國也會更加關注民主政治的改進。這個趨勢是不會改變的。」
他還提到,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即意識形態的差別不應當制約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往。而諾貝爾獎委員會仍舊將意識形態與國際關係混淆在一起。
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在人權領域也不斷取得進步,這已經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
黃紀蘇同時指出,「我們對政府是有批評的,雖然我個人並不贊同劉曉波的絕大部分政見。但是,我們對政府的批評不應當依附於西方社會的評判標準。」「我們對政府的批評應當是從廣大中國人的根本利益出發,而不是從挪威、美國或日本的角度進行評判。而我們對待劉曉波的態度也不應該受到諾貝爾獎事件的影響,支持或反對劉曉波也不會因為他是否獲獎而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