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企業加大海外併購及收購力度,「抄底」動作頻頻。以央企為首的海外軍團,在世界經濟低迷期內連續兩年總體保持盈利,證明這一國家戰略的成功。但有調查表明,海外擴張速度驚人的同時,風險亦在不斷加劇。尤其對持有巨額海外資產的央企來說,遠有個人代持的歷史遺留頑疾,近有盲目投資、競爭無序的新弊,若不及時調整,諸多隱患恐同時爆發。幸而在歷經兩年的瘋狂擴張後,中央於2010年果斷出手,清查央企海外資產風險。明年,政府料將多管齊下,在繼續鼓勵「走出去」的同時,更穩健地推進中國產業國際化進程。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逸
2008年底,金融危機肆虐全球。中央果斷提出更加積極穩妥地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央企、民企收購海外資產。2009年的中央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支持各類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和開展跨國併購,充分發揮大型企業在『走出去』中的主力軍作用。」並且首度強調要「加強企業對外投資合作的金融支持,拓寬對外投資渠道」。2009年5月,商務部發佈《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將海外投資的審批權下放到省級商務廳。如今看來,這些決定是正確的。《國務院國資委2009年回顧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底,共有108戶央企投資涉及境外單位5,901戶,央企境外資產超過4萬億元,當年海外資產利潤佔央企利潤總額的37.7%,甚至有的企業境外項目利潤佔公司利潤的50%。當年共有67戶央企加大對外併購,被併購企業達771戶,較上年增長72.9%,併購資產規模5,034.8億元,同比增長66.8%。
但如此猛烈的擴張過程,亦伴隨不小隱患。一項針對央企海外資產的摸底調查顯示,盲目投資、無序競爭等問題在擴張過程中也漸有暴露,中國部分海外資產面臨流失風險。
逾百央企抄底 熱衷副業荒主業
國資委規劃發展局局長王曉齊表示,2009年央企投資工作中存在非主業投資比重大、境外投資經營不夠規範等突出問題。他說,個別央企投資追求短期利益,嚴重偏離企業熟悉領域和主業經營範圍,投資過度向上下游延伸,盲目多元化,其中尤以礦產資源、能源等領域熱情最高。
國資委內部人士稱,央企所投資的礦業主要集中在境外。由於礦產資源需求旺盛,價格上漲幅度較大,容易帶來短期效益,因此格外受央企青睞。外加央企自由資金充足、容易募集資金,便紛紛以「轉型」之名投資境外礦業。
分析指出,如果投資海外礦業的中國央企本身並不熟悉這一領域,則捨本逐末的投資方式不僅無益於中國經濟整體長遠發展,又因為企業對非主業項目的經營管理方式及國際規則並不了解,容易導致虧本及資產流失,因此並不可取。更重要的是,許多企業由於熱衷「副業」,竟然荒廢了主業的發展。
海外競爭無序 「內鬥」殃及交易
企業打破主營界限,國際市場上看好什麼便瘋搶什麼,政府鼓勵什麼也同樣立刻一哄而上,導致在境外優質項目的購併上,中國企業「內鬥」外延,互拉後腿。境外那些所謂的「廉價資產」,多因中國資本的「內鬥」而炒高。今年發生的數宗海外收購案,便因中國企業惡性競爭,交易手續費平白上升近1億美元,「抄底」變得更像「抬槓」。
此外,中國企業缺乏策略性集中投資,加深了相關國家的憂慮。2009年,時值中國鋁業與力拓談判的敏感期,澳洲國內正對是否接受中國資本猶豫不決。華菱集團卻高調宣佈與澳洲第三大鐵礦石生產商Fortescue Metals Group Ltd(下稱FMG)達成協議,出資5.58億澳元認購FMG2.25億股新股,並同時從FMG股東美國對沖基金Harbinger Capital手中購買2.75億股股份,成為FMG第二大股東。同一時間,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亦加入戰團,表示正在評估收購FMG優先股的交易可能,涉及金額30億澳元。上述兩家的行動,令澳洲資產外流的恐慌情緒進一步蔓延。最終,力拓毀約中鋁,聯手本地的必和必拓。
德勤中國能源與資源行業的分析師盧婭直言,「一擁而上在商業上不是好事,買家越多賣家越容易抬價。而且一窩蜂上去,還不一定能做成。」另有長期從事海外收購人士向本報指出,如果當時中國企業能夠在收購序列中保持一定的戰略協調性,或許滿意的結果會比現在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