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山巒起伏,賞心悅目。 網上圖片
盧一心
福建平和縣安厚鎮有座天堂山,山上有座天堂寺,寺乃天然之造化,在一塊巨石之下自然而形成洞窟,洞可容百人。洞外有泉井、石桌、石床、石椅等,洞口岩壁上有「天堂」二字,筆跡古樸遒勁有力,據說是明朝張士良留下來的墨寶。史書上記載,張士良在明崇禎時曾任戶部郎中,後歸隱附近的天中寺。天堂寺附近除了天中寺外還有獅子岩、旭日岩、鷹仔岩,並列構成天堂風景區的組成部分。
天堂山的前身為大峰山,也是著名旅遊風景區——靈通山的組成部分,以前不叫天堂山,通稱為大峰山,後分東西兩邊,東邊山上因有座天堂寺,故稱為天堂山。天堂寺坐西朝東,在海拔近千米處,據說是閩南海拔最高的寺廟。最神奇的是,天堂寺頂,即大石頭頂上有許多「仙人腳印」,有大有小,形象逼真,涉足而量,惟妙惟肖。乍看之下,未及思量,有時甚至會讓人懷疑那是有人故意留下來的,仔細一想,又似乎完全不可能,天底下誰有辦法在一塊巨石上踩下如此之深的腳印?更不可思議的是,那些腳印彷彿是在火山岩剛堆積下來,熔漿未凝之時留下來的,火山岩冒泡時的情形依稀可以想見,甚至可以看得很清楚。
天堂寺北側還有一塊大石頭,上面刻著一個「」字,落款「道裕」。該字是道裕法師自己創造發明的,據他解釋,此字由「人」、「西」、「方」等三個文字所組成,字意是「人在西方」,立意獨特有創意,與「天堂」二字有吻合。道裕法師是天堂寺的住持二僧之一,頗有慧根和天份,已進入禪悟雙修境界。
天堂寺背後和左右兩側,分別被美麗的天堂山緊緊環繞,在西南方向山峰上,有一尊素面朝天的大臥佛,姿態安詳,栩栩如生,令瞻仰者無不稱奇並肅然起敬。在大臥佛的南側,有一塊形如銅鐘的天然石頭,也是巧奪天工,此外,在天堂寺西北方向的山上,尚有一塊圓形如鼓的大石,這一鐘一鼓的天然景觀,實在是大自然的造化和賜予。更奇妙的是,這一鐘一鼓的位置,與寺廟裡的「左鐘右鼓」的擺放位置完全一致,如此天然組合,豈不令人浮想聯翩,神思蕩漾?!
天堂寺門口石柱上有副對聯,上聯:甘露楊枝灑大千;下聯:隨緣赴感願無邊。細加品味,如沐甘霖,慧根張開,果然是一對好聯,只是不知為何人所寫。周圍還設有「齋堂」、「放生池」、「寮房」等,雖然尚還簡陋,卻不失樸實真切,在這樣的地方禪修和旅遊確實是個好地方,也難怪歷史上會有那麼多的名人雅士和高僧喜歡來到這裡隱居。或許,這裡山水的性靈更容易啟發慧根吧。
山,因寺而名,寺因高僧而香客絡繹不絕,梵音悠揚。這是先人得出的結論。據查考,天堂寺始建時間有此一說,認為始於唐代,但確切時間仍有待進一步考證。天堂山因天堂寺而名,或許就是這個原因,但無論是否果真如此,可以肯定的是,張士良為寺廟題寫「天堂」二字肯定為天堂山和天堂寺增加了不少歷史記憶和文化氛圍。歷史的痕跡和文化的積澱就是因此而來。
「從來絕獻一攀籐,莫問山中第幾層。天路飄香多古桂,草庵藏缽少閒僧。扶桑渺渺雲留日,石洞蕭蕭月作燈。有客酣吟岩畔石,苔痕字跡半模稜。」這是明代東閣大學士林釬登天中岩時留下來的詩句。明代著名學者、禮部尚書黃道周在《宿獅子岩》裡也寫下:「一徑行遲宿霧濃,卻來古洞夜聞鐘。掌前隱映千村月,樹外蕭森萬里風。六月猶寒花帶露,五更如晝鳥鳴松。老僧未返披雲去,石上苔深有幾重?」獅子岩就在天堂山半山腰處,也是上天堂山旅遊觀光的必經之路。遙想當年,黃道周流連獅子岩周圍的怡人景色,尤其是入夜時分,靜聽山音和天籟時的情景,簡直如夢如幻,也唯有如此高人才可能隱居於此,超凡脫俗不用多說,心境達到空妙境界是必須的。不過,我想這可能也和當時的達官雅士在不開心之時都喜歡當隱士的心態有關。那個時候文官墨客隱居山野確實很流行。
其實,以筆者之見,山也有寂寞時,名山大川更是因為寂寞而熱鬧起來,好像那條山路專門就是為了吸引人而空出來的,而山上的每一處風景也是專門擺出姿態的,更多的石頭渴望被撫摸和拍照,或者在其身上刻字留言之類。總之,名山大川是因為美而吸引人,也是因為寂寞而喜歡熱鬧,讓更多的人投入和擁抱,從而激活了名山大川。當然,這也可能是上天的特別恩賜和安排。
沿途我想,大山其實也是寂寞的,它需要得到更多的人來關注,並在此流連忘返。事實上也是如此,天堂風景區界臨省級地質公園(即將晉為國家級地質公園),也就是著名的靈通山風景區東面。從地理位置上看,天堂風景區在東面,晨起時不用掀開窗簾即可觀看日處,暖陽直撲胸懷;靈通山風景區位於西部,傍晚可觀日落,夕陽默默也是含情萬分,更是詩意綿綿,兩座風景區互為溝通,從東往西,或者從西往東皆可抵達,翻過一條山嶺就可以到達另一個片區了,可謂陰陽互補,自然天成。從景點來看,兩座風景區也各有特色,不相上下,但天堂風景區似乎更險峻一些,或許,這和它尚未正式開發並升格為著名風景區有關吧。從地貌結構來看,兩座風景區也一樣,都屬於丹霞地貌,而且都是上億年前的火山岩堆積而成。不過,我相信,遲來的景點以後或許更具有吸引力,因這裡的原生態林區保護更加完好,可以說最完整。
天堂寺目前還有兩個和尚駐錫,只可惜那天我們上去時,兩個和尚都出門雲遊去了。不過,相信地理學的人,通過管理處工作人員的介紹也會恍然一悟,彷彿大有收穫一般。其它方面暫且不說,單從地理上大的格局來講,據說天堂山之所以會謂之為天堂山,天堂寺之所以會謂之為天堂寺,和整個天堂風景區的地形有關,具體是這樣的,除景區之外,包括目所能及的遠山遠水,正好構成一個「堂」字形地理。而「堂」字的上面部首就是天堂山上那三座主峰,中間高兩旁稍低,堂字中間的「口」字正好是山下的東川水庫,口字下面的「土」字也很形象,站在天堂山或天堂寺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遠處的山峰錯落成兩排,一前一後,前後中間正好是安厚鎮居民區,三年後有一條高速公路就從中間穿過,可見,天堂山號之為「天堂」二字,並非完全沒有根據,天作之合簡直巧奪天工。不僅如此,站在天堂山或天堂寺還可以放眼看到全市五個縣,從東往南,分別是龍海、漳浦、雲霄、詔安、東山,歷歷在目,據說在頂峰還可以看到祖國寶島台灣,如此大的格局豈是等閒之處?當然,更開闊的眼界還尚待發現,心眼開出天眼並非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