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兩岸藩籬隔不斷親情,民眾經「小三通」回到故鄉。香港文匯報特約通訊員梁偉 攝
在兩岸隔絕的歷史上,即使像金門與廈門搖櫓1,008下便可輕鬆往來的民眾,也不得不分隔半個世紀。2001年1月2日,在台灣海峽開啟的金門與廈門、馬祖與馬尾間的「小三通」航線,為兩岸直航開啟了一扇門,也為那些當年分別滯留在金廈兩地的異鄉人開啟一條回家的航路。迄今,「小三通」走過了整整10年,從運作伊始的一年2.43萬人次到如今一年的137萬人次,這些班輪並未因「大三通」時代到來而停擺,相反,它的運營為這一時代的到來奠定了最可借鑒的模式與範本。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秀月、葉臻瑜 福建報道
1949年10月16日,家住金門料羅灣東村的呂愛治和往常一樣,提著了蝦米和紫菜等海貨,從金門北門的同安渡口坐船到廈門做生意。想著賣完海貨就返程的呂愛治,怎麼也料不到自己再回金門的家竟是52年之後。
50載思鄉情 盼鋪回家路
「貨還沒賣完,海上已是炮火連天,當天晚上就回不去了,第二天還是回不去,第三天還是回不去……」呂愛治告訴記者,她當晚投宿在廈門的金門會館,隔天廈門解放了,廈門和金門的船卻不再往來了。當時46歲的呂愛治被迫留在廈門,這一留就是半個世紀。
呂愛治曾在廈門海邊用望遠鏡看金門,她還記得對岸那片紅色的屋頂就是自家的房屋。此後,哪怕流浪街頭,甚至被送進了廈門市社會福利中心,呂愛治從未放棄回家的夢。直到1979年大陸《告台灣同胞書》裡提及的「三通」,以及1981年「葉九條」中明確兩岸「通郵、通航、通商」的主張,給上百位因兩岸隔絕滯居大陸的「呂愛治們」點亮了回家的船燈,也為兩岸期盼方便往來的民眾打開了希望。
就在上世紀90年代,福建省也開始籌備沿海港口、疏港公路以及客運站等建設,並積極醞釀能夠應付「小三通」航線的船隻建設。在1992年3月,福建提出「兩門對開」、「兩馬先行」的構想,希望兩岸政策能有突破。但當時國民黨政府視之為中共統戰,反應冷淡。
閩官員「玩命」籌備 國台辦暗地操作
直到2000年3月台灣當局通過「離島開發建設條件」,「小三通」才被搬上兩岸議程。同年6月時任台灣「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乘軍方專機密訪金門,專門佈置「小三通」任務。與此同時,大陸方面開啟新一輪「小三通」攻堅戰。廈門市台辦聯繫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研究廈門與金門直接往來的因應舉措,並上報國台辦。同時,時任馬尾區副區長的雷成才一行人也寫了一份30多頁紙的報告遞交國台辦。
「結果我們被罵了。國台辦說這種所謂的『小三通』是阿扁的說法,我們稱之為『福建沿海與金馬澎直接往來』。」雷成才回憶說。當時大陸對陳水扁當局宣揚的僅適用於金、馬居民的「小三通」並不買賬,認為陳水扁欲借此拖延、阻擾兩岸真正的「三通」。
金門縣長乘船直抵廈門
福建省交通廳副廳長馬繼列回憶說,「福建其實早已做好了對金馬澎直接往來的準備,交通部授意建造『鼓浪嶼號』為首航金門做準備。」記者也從福建省台辦了解到,2000年福建正式籌備「小三通」的相關文本再到國台辦匯報用時極短,全部人員幾乎皆是「玩命」一樣工作,更有一位主管此事的台辦官員短短1個月內瘦了10多斤。
最終,2000年11月,大陸國台辦經濟局副局長唐怡帶多個部委官員調研「小三通」,看到福建從政策到硬件都交出一份滿意的答案,遂敲定廈門和平碼頭與福州的馬尾客運站作為「小三通」首批試點。
儘管兩岸態度在積極與冷淡間不斷交替,終究「小三通」開航在民意的期盼下達成共識。2001年1月2日金門縣長一行乘船自金門抵達廈門,馬祖進香團500多人坐船從馬祖出發抵達福州馬尾港,實現了金、馬與福建的首航,從此淺淺的海灣再度承載起兩岸川流不息、往來不斷的船隻。此後,呂愛治和91位同樣命運的金門籍老人再次從海上直接回到故鄉,回到闊別已久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