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廈金航線開通後,許多當年滯留大陸的金門人回到金門與親人相認。 香港文匯報特約通訊員梁偉 攝
對2001年1月2日兩岸正式開啟的所謂「小三通」,大陸有相對嚴謹的說法,即「福建沿海與台灣金馬澎地區海上客運貨運直接往來」。但「首航」前,兩岸在掛旗與否,以及如何體現「小三通」作為特殊國內航線等等問題上來回糾葛,期間插曲無數。近日福建交通廳廳長馬繼列接受專訪,曝光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
為規避國際航海條例,大陸方面希望台灣避免用香港或者其他地區的船隻,而只使用「中華民國」的船,對此台灣方面很快應允。經過馬祖和金門與當局協商,「小三通」台方班輪最終花落「資優生」:「台馬輪」和「泰武號」。馬繼列表示,當時「小三通」箭在弦上,凡事求快,「交通部審查了相關技術證書,得到批覆後,我們很快通過廈門外代和福州外代告知金馬方面。」
起航前,雙方焦點又停留在船隻的掛旗問題上。按照國際慣例,船運雙方在船頭須懸掛標誌性旗幟,方可通行。但大陸對「小三通」作為特殊國內航線處理,因而「小三通」船隻掛旗之論有兩種說法,即不掛旗或掛雙方商定旗。福建方面提議使用此前紅十字會掛公司旗的模式也被接受。
大風浪搞局 台搶先首航失敗
不過,就在兩岸為「小三通」準備的時候,兩岸因「小三通」開通時間的差別又出現了一個插曲。2001年1月1日上午10點30分,搭載有40多名觀光客和10多名記者的「海安號」客輪於金門料羅港「風光」起航,欲首航廈門。
台當局特意請來近200名記者「製造」直航盛況,甚至發佈「海安號」首航首日封。但不料「安海號」在出港10多分鐘後遇8級風浪,只得折返,連小金門都沒到,廈金「小三通」真正的成行也成為大陸宣佈的1月2日。
|